第三十章:岁末账册,烟火里的团圆数 (第2/3页)
“年终账册”,赵磊用红笔在上面圈出重点:“江南粮票流通量同比增五成,西域葡萄酒作坊盈利三千两,河北水车灌溉效率提高两倍……”
苏晴抱着个锦盒进来,里面是各地送来的“年礼”:松江府的新船模型,河南的玉米烧酒,琉球的海贝串,西域的葡萄干。“你看这海贝,”她举起串海贝笑,“王小五从琉球寄来的,说今年海疆太平,渔民多收了三成,这是给陛下的‘分红’。”
林薇正用金线绣“岁末团圆图”,上面绣着四个小人围着玉米囤子,一个像陈默,一个像赵磊,一个像苏晴,还有一个是她自己,旁边散落着粮票、水车、织锦的小图案。“这才是咱们的‘年终总结’,”她指着绣图,“从暖阁里的暗号,到天下的烟火,一步一步,都在这儿了。”
陈默拿起河南送来的账册,指着“百姓存粮比去年多两成”的字样,突然沉默了。他想起刚穿越时,四人在暖阁里对着陌生的宫墙发愁;想起盐税案里的惊心动魄;想起水车被拆时的无奈;想起疫病来袭时的焦灼……那些曾经觉得“过不去”的坎,此刻都变成了账册上的数字,变成了百姓手里的粮票,变成了孩子们课本上的字。
“其实啊,”苏晴给大家倒上玉米酒,“咱们没做啥惊天动地的事,就是让种地的能多收点,买卖的能算清账,生病的能有药吃——这些小事凑在一起,日子就不一样了。”
赵磊喝了口酒,笑着补充:“就像王栓柱的账,一分一厘都算在明处,百姓才信你。这天下的账,说到底是人心的账,你对他实诚,他就跟你实心。”
(三)年夜里的“越圆”
除夕夜的钟声敲响时,京城的百姓都在守岁。王栓柱的杂货铺还开着,他媳妇在给最后一个来兑粮票的老汉找零;苏州府的药铺里,王老先生带着徒弟熬着防疫汤药,给守夜的巡捕送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