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寿者之秘,药炉边的“新旧养” (第2/3页)
寿”——不是为了自己多活几年,是想把这锅汤熬得更浓,让更多人能喝上,让“花好月圆”不仅圆得广,还能圆得久。
(二)药炉边的“新方”
太医院的药房里,药香漫得像云。林薇带着医官们试制药方,案台上摆着两排药罐:左边是按《本草纲目》配的“固本汤”,右边是加了“格物元素”的改良方——比如在止咳药里加蜂蜜(现代说蜂蜜含果糖,能润肺),在活血药里掺红酒(林薇发现红酒含“单宁”,能促进循环)。
“这红酒泡当归,喝着像胭脂水粉,哪像药?”老医官皱眉,他行医五十年,从没见过这么“怪”的方子。
林薇笑着舀出一勺:“您尝尝,比苦药汤子好入口吧?病人愿意喝,药才能起作用。就像咱们给孩子种痘,把痘浆混在糖水里,他们才不哭闹——治病得先让人‘愿意治’,这也是‘道’。”
苏晴在一旁教宫女做“养生餐”:玉米粥里加山药(健脾),蒸南瓜时放百合(润肺),连宫里的点心都换成了杂粮糕,用麦芽糖醇代替蔗糖(林薇说能防蛀牙)。“太后说这阵子吃着杂粮,夜里睡得香多了,”她笑着说,“其实就是让‘养生’融进日子里,不用刻意补,家常饭里就有药。”
陈默让人在御花园开辟了块“药圃”,种着薄荷、金银花、枸杞,还有秦虎带来的“还阳草”。他每天清晨都来浇浇水,看着草药在阳光下冒新芽,突然想起现代的“维生素”:“林薇,你说老祖宗说的‘五谷为养’,是不是就是让咱们吃够维生素?玉米含维生素B,枸杞含维生素A,其实都是一回事。”
林薇眼睛一亮,立刻找来纸笔:“我把常见食物的‘营养’列出来,比如菠菜补铁、海带补碘,让百姓照着吃——这比讲‘气血’好懂,就像给他们一张‘吃饭地图’,照着走就能少生病。”
药炉上的药汤“咕嘟”冒泡,把现代的“营养说”和古代的“药膳论”熬在了一起。老医官喝着改良后的“固本汤”,咂咂嘴:“别说,这方子甜丝丝的,喝下去身上真暖和——看来新法子也不是瞎胡闹。”
(三)市井间的“活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