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全民寿康,阡陌间的“长生道” (第2/3页)
推广的“病历本”(记录病情和用药),秦虎捐的“消毒器”(用蒸汽给器械杀菌)。
坐诊的王老先生不再只靠“望闻问切”,他先让患者量体温,再翻看“病历本”里的过往病史,最后才开方子。有个常年咳嗽的书生,按老法子喝了半年汤药没好,王老先生看着体温计显示“低热”,又翻到他的职业是“染坊记账”,突然想起林薇说的“粉尘伤肺”:“你染坊的棉絮灰太多,得戴‘口罩’(用棉布缝的简易口罩),不然喝再多药也没用。”
书生半信半疑地按吩咐做,果然半个月就不咳了。他特意送来块牌匾,写着“医病更医因”——这正是林薇想的“病因治疗”,不光治咳嗽,还得找到为啥咳嗽,从根上解决。
医馆的墙上贴着“常见病症对照表”:发热可能是疫病,也可能是风寒,对应不同的治法;腹痛可能是吃了脏东西,也可能是着凉,处理方式大不同。百姓就算不认字,看图画也能猜个大概,少了以前“病急乱投医”的慌。
“以前觉得当郎中靠‘经验’,”王老先生对徒弟说,“现在才知道,还得靠‘格物’。知道咳嗽可能是粉尘呛的,拉肚子可能是水不干净,这才能对症下药——老祖宗说的‘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原来在这儿等着呢。”
医馆外的阳光照在“病历本”上,墨迹里混着格物的“理”和中医的“道”,像给每个患者的生命,都记上了一笔清晰的账,让病能被看见,被治好,被预防。
(三)暖阁里的“寿康图”
各地送来的“寿康报”堆成了小山:保定的“饮水过滤器”让肠胃病减少四成,苏州的“口罩”让染坊工人肺病发病率降了一半,京城的“杂粮推广”让孩童身高平均长了两寸……陈默一张张翻看,突然指着一张画像笑了。
那是西域画师画的“长寿图”:画面中央是四位头发半白却精神矍铄的人——像极了陈默、赵磊、苏晴、林薇,周围围着各族百姓,有老农捧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