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61 章 科技发展之路 (第2/3页)
稳定的工作,比什么都强。
经济的微循环,正悄然带动着消费市场的回暖,街边小店的生意也好了起来。
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政府工作人员中悄然流传。不少窗口人员和基层干部发现,自己的工作强度明显加大了,处理的事情更复杂了,加班也成了常态。
但奇怪的是,每当看到办事群众满意的笑脸,听到一句真诚的“谢谢”,心里竟会涌起一种前所未有的,暖洋洋的充实感和价值感。
这种陌生的令人有些“害怕”的满足感,像一种悄然滋生的“怪病”,却让许多人干起活来,少了抱怨,多了主动。
站在办公室窗前,李毅飞俯瞰着这座正在苏醒的县城,心中涌动着更宏大的蓝图。
眼前的向好局面令人欣慰,但他深知,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阳兴的产业布局,如同散落一地的珍珠,缺乏一根有力的主线将其串联成璀璨的项链——产业分散,不成集群!
他拿起电话,拨通了县委书记贾磊的办公室:“书记,有空吗?关于阳兴下一步的发展,有些想法想跟您汇报。”
很快,李毅飞坐在了贾磊对面。他摊开一张手绘的简易阳兴县地图,上面用不同颜色的笔圈圈点点。
“书记,这段时间,大家的努力看到了成效,局面算是初步打开了。”李毅飞指着地图,“但您看,我们的企业分布,东一榔头西一棒槌。
海洋重工在城西,造船厂在江边,几个纺织厂、小机械厂分散在城东和郊区。
物流成本高,产业链上下游协作困难,资源共享更是无从谈起。这种‘天女散花’的状态,严重制约了我们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和规模效应的形成!”
贾磊看着地图,深以为然地点点头:“是啊,毅飞,这个问题我也意识到了。你有什么具体的想法?”
“建立阳兴县经济技术开发区!”李毅飞的手指重重地点在地图上一块靠近主干道、交通便利、发展空间较大的区域,“划出这片区域,集中建设标准化厂房、完善基础设施、提供政策优惠!
把那些有发展潜力,但受限于场地和分散经营的中小制造企业,特别是为海洋重工和造船厂做配套的零部件企业,有技术升级需求的纺织企业,引导、鼓励他们搬迁入园!
形成‘龙头企业+配套集群’的产业生态!这样,信息、物流、技术、人才都能高效流动,抱团取暖,才能抵御更大的市场风浪!”
“好!集中发展,形成合力!这个思路好!”贾磊眼睛一亮,对这个规划非常认同,“就像打仗一样,兵力不能分散!
集中优势兵力才能打歼灭战!我全力支持!土地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县委这边立刻启动程序!”
李毅飞点点头,接着抛出了更超前的构想:“书记,还有一个更长远也更具挑战性的项目,想跟您探讨——建设我们阳兴县自己的现代化垃圾综合处理与资源再生中心!”
“垃圾处理中心?”贾磊一愣,下意识地皱起眉头,显然对这个提议有些意外,甚至带着点本能的排斥,“毅飞啊,垃圾……不就是找个地方埋起来吗?
咱们现在不也有垃圾填埋场?花大价钱搞这个处理中心……是不是有点……多此一举?”在他的传统认知里,垃圾处理是纯粹的投入和麻烦,跟发展经济似乎沾不上边。
李毅飞微微一笑,知道需要给书记“科普”一下了。他拿出笔记本,上面记录着一些关键数据和构想。
“书记,时代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