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哈哈哈,大周 > 第4章 梁王不喜

第4章 梁王不喜

    第4章 梁王不喜 (第1/3页)

    酸枣门前,旌旗招展。

    可因大周皇帝郭荣的那句“爹爹同意了”,现场却陷入了一片怪异的宁静。

    所有人都不禁向郭宗训投去了复杂的目光。

    其实他们都清楚,带着年仅六岁的皇子随军北伐绝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可谁又能想到,那六岁的郭宗训今日不仅表现得如神童降世,甚至用“只想让娘亲瞑目”这句话来戳人肺管子。

    这让本就帝后情深的陛下如何拒绝得了?

    得子如此,换作他们之中的任何人,只怕要天上的月亮都恨不得立刻摘下来。

    可打仗毕竟不是儿戏!

    带着这么个半人高的孩童出征,而且还是刚刚被封为梁王的“神童”。

    万一出现任何闪失,这责任谁都承担不起!

    特别是赵匡胤,作为殿前都指挥使,除了打仗,保护陛下安全也是他最重要的职责之一。

    梁王随军北伐,保护之责非他莫属。

    若梁王出事,他赵匡胤罪责难逃!

    唉,稚子一句话,元朗头上一把刀啊!(登基之前,赵匡胤字元朗)

    于是,不少人又向赵匡胤投去了无比同情的目光……

    郭宗训自然对这一切心知肚明。

    可让他没想到是,王溥等人竟还是站了出来,苦苦劝谏:

    “恳请陛下三思,梁王天纵奇才,实乃我大周之幸、天下之幸,理应留在后方……”

    竭诚尽节的劝谏间,全是为了大周好、为了陛下好、为了梁王好!

    郭宗训却听得暗自冷笑:

    到底是为了保护我,还是为了保护他赵大?

    他的目光扫过王溥等人,落在赵匡胤身上。

    却见赵匡胤事不关己一般,静静地站在原地,那张国字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仿佛方才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并不是他!

    现在王溥他们不惜冒着激怒父皇的风险站出来劝谏,他却无动于衷!

    郭宗训明白:这就是赵大的高明之处!

    这种情况都有人站出来帮他说话,说明赵大已经经营起强大的“人脉”。

    而人脉是干什么用的?

    不就是拿来利用的吗?

    正如历史上的陈桥兵变,他赵大一副被手下逼着“谋权篡位”的无辜形象!

    可他真的无辜吗?

    他赵匡胤是因辽国进犯大周而领兵出征,这才有了陈桥兵变。

    可据《辽史.穆宗记》记载,陈桥兵变那段时间,辽国正发生王子谋反的内乱,根本就没有出兵攻打后周。

    而且,据史书记载,陈桥兵变前一晚,“太祖醉卧,初不醒”!

    这简直是把后世人当鬼子整!

    一个主帅,率军出师,不仅对手下的异动毫无察觉,甚至偏偏在陈桥兵变的前一晚“醉卧不醒”,等醒来后,手下将一切安排好,甚至连黄袍都给他备好了!

    所以,谁敢说这一切不是他自导自演?

    谁又敢说,他不是在利用那些手下帮他背骂名,好将他自己打造成“被逼无奈”的形象?

    而此时此刻。

    谁又敢说他的无动于衷,不是既想让王溥他们帮他阻止自己随军北伐,又想利用他们挡子弹?

    有这么多人站出来劝阻,父皇肯定会有所顾虑,说不定会收回命令。

    而就算父皇不收回命令,反而因此震怒,那也没关系,反正现在他赵匡胤又没有和他们一起“逼谏”!

    但郭宗训对此并不慌,只要史料对郭荣性格的记载没错,那自己随军北伐这事谁都拦不住!

    果然!

    正想着,郭荣的声音突然响起:“够了,朕意已决,无需多言!”

    说罢,他不再搭理众人,直接抱着郭宗训纵身上马,拔剑向前,大喝道:

    “全军出发!”

    闻言,王溥为首的那些大臣都不由地愣在了原地,纷纷看向赵匡胤。

    那样子似乎在说:唉,我们尽力了,赵指挥使,你自求多福吧!

    ……

    在一众文武的恭送下,大军终于开拔。

    迎着初升的太阳,马背上的郭宗训扭头看一眼紧随其后的赵匡胤。

    他还是那样面无表情,似乎对自己随军北伐完全没有任何意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