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哈哈哈,大周 > 第4章 梁王不喜

第4章 梁王不喜

    第4章 梁王不喜 (第3/3页)

胤因此获罪。

    这个想法当然可以。

    但这也意味着自己随时都在赵匡胤的监视下,如果真到了关键时候,以父皇对赵匡胤的信任,该用他还是会用他,拦不住他立功的!

    而且若自己太明显地针对赵匡胤,只怕会适得其反……

    所以,与其让他来保护自己,不如趁机拉拢曹彬!

    拦不住他立功,还不能让曹彬抢他的功劳吗?

    而且,万一赵匡胤在战场上一个不小心中箭而亡呢?

    想到此,他再次看向父皇,见父皇还在犹豫,于是撒娇道:

    “爹爹,孩儿这也是为了大局考虑嘛,不是有句话叫人尽其才吗?”

    “我想娘亲若是知道了,肯定也会同意的……”

    郭荣闻言,不由地挑了挑眉:

    大局?

    人尽其才?

    这小家伙今日当真是让朕惊喜连连啊!

    没错,肯定是金玉帮他开窍了!

    想到此,他的嘴巴又一次被钓成了翘嘴。

    小小年纪就能为大局考量,还知道人尽其才的道理,我儿果然有明君之姿!

    “好吧,今日朕心甚慰,且随你心意吧!”

    “赵匡胤,你去宣朕口谕,亲自把曹彬接过来……”

    赵匡胤依旧没有任何犹豫,只是深深看了眼六岁的郭宗训,便立即领命,策马而去。

    不用寸步不离地保护梁王,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件好事!

    可不知为何,那六岁稚子虽然总是对自己笑嘻嘻的,但他总觉得怪怪的,似乎这小家伙不喜他……

    酸枣门前。

    看着大军越来越远。

    曹彬默默叹了口气,转身往城门内走去。

    “曹大人无需如此落寞,您是大才,又贵为皇亲国戚,其实只要你变通一下,机会很容易有的!”

    兵部郎中王著突然拍了拍曹彬的肩膀,笑着说道,“走,且随我去喝两杯……”

    曹彬没有说话,因为有些话只能压在心底:

    呵,皇亲国戚!

    说陛下不信任我吧,让我当近侍供奉官侍奉其左右,此次北伐又升我当判四方馆事。

    说信任我吧,可偏偏北伐又不带我,让我这武将留京负责外交事宜。

    此次北伐,哪怕让我当个副将也行啊!

    连六岁的皇子都能随军北伐,可我却……

    唉、我已经年近三十了,何时才能施展自己的才能与抱负?

    一念至此,他不由地再次叹了口气。

    他多希望有人能懂他的不甘与落寞!

    方才,他难道真的不知赵武是不是随母入营吗?

    不,他知道!

    只是他说不出让陛下看在他姨母是先帝贵妃的面子上给他一个机会这样的话。

    也做不出求人推荐这样的事!

    所以,他只能借那件事委婉提醒陛下:他是武将,也想北伐!

    可陛下却……

    突然。

    后方骤然传来一道呼喊声:“曹彬何在,陛下口谕……”

    ————————————

    说明:

    1、陈桥兵变的大致过程:后周世宗柴荣去世后,7岁的柴宗训继位,主少国疑。赵匡胤任禁军最高统帅(殿前都点检),权势与威望极高。

    960年正月,朝廷接报契丹(辽国)与北汉南下,赵匡胤奉命率军北上。行至开封东北的陈桥驿时,军中流言四起,称“应立点检为天子”。

    正月初四凌晨,赵普、赵匡义等将领将龙袍披在赵匡胤身上,拥立其称帝。赵匡胤提出“不扰太后、少帝,不伤大臣,不掠百姓”的约定后,率军返回开封。在石守信等内应配合下,军队顺利入城,后周大臣被迫臣服。柴宗训禅位,赵匡胤称帝,定国号为“宋”,定都开封,完成政权更迭。

    2、关于赵匡胤是否是被逼称帝,《宋史・太祖本纪》与《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史料中均有关于陈桥兵变赵匡胤“被逼”称帝的相关记载。

    但春秋笔法,懂的都懂,只要细究史料,就会发现其中有很多疑点。

    3、王著是柴荣的幕府旧僚,属于柴荣的“潜邸亲信”,柴荣临死前要提拔他当宰相辅佐柴宗训,但被范质阻挠未能拜相。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