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大干一场 (第2/3页)
三司都指挥使的自然就是李重进、张永德与韩瞪眼!
而这“三衙”的职能则是日常训练、士兵管理、军纪维护,无调兵权(军队调动需枢密院圣旨)。
除此之外,军队的作战权则交由临时将帅,即战时由皇帝从“将帅人才库”(枢密院选拔的优秀将领)中任命主帅,持“尚方宝剑”统领部队。
战后主帅交权,士兵回三衙建制,避免“将专兵”。
除了这三权分立外,郭宗训还将人事、后勤、监督、训练这四权收归朝廷:
在禁军分类方面,追求精锐化加分区制衡:
京营禁军5万:分“拱卫营”、“巡城营”,每营三千到五千人,营将定期轮岗(1年1换)。
野战禁军10万:分“河东军”(防契丹)、“淮南军”(防南唐)、“关西军”(防后蜀),每军3-4万,2年换防1次(将领与士兵同换,避免与地方勾结)。
基层编制方面,实行军、营、都、队、伙(1伙10人),伙长由士兵选举(报都头批准),如此也能增强士兵的归属感。
当然,这些都是参考郭荣原有的“精简禁军”政策,并改进明朝卫所制“编制臃肿”的弊端,实现京营与野战分离,避免京城禁军被一人掌控。
而基层选举伙长则可以规避将领“私兵化”。
而将领选拔方面,打破世袭,所有将领唯才是举:
要求六成将领必须来自基层士兵晋升(考军功或训练)、三成来自武举(考骑射或兵法)、一成来自将门子弟(需严格考核,不得世袭)。
然后严格实行考核:每年1次,查“军功、军纪、忠诚度”(监军加御史评估),优秀者升,不合格者降。
至于任免规则方面:
高层(三衙长官或枢密使):由皇帝直接任命,任期3-5年,不得连任。
中层(营将):由三衙提名,枢密院审核,到皇帝批准,任期2年,然后轮岗。
基层(都头):由营将提名,报三衙备案,任期1年。
这些则是参考现代“干部考核制”,规避五代“世袭领兵”!
毕竟基层晋升为主,将领更懂士兵,也更忠于皇帝,任期制加上轮岗也能避免长期掌权。
而监督与纪律体系方面:
成立了监军司,其实在郭宗训看来,就和八路军的政委体系差不多。
实现军政分离,将领管军事,监军抓纪律,并对部队进行“忠君爱国”的教育,作战或训练时,将领说了算,纪律教育方面,监军说了算!
而对监军也有相关的指标考核,特别是“忠君爱国”的教育方面,这是重中之重!
至于后勤集权方面:
军粮由户部“军粮司”直接供应到营,监军与营将共同监督发放(避免将领扣粮)。
军饷由户部“军饷司”每月直接发士兵手中,将领不经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