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辛苦 (第2/3页)
文官领兵,不管犯下多大的过错,也很少有被处死的。
陈绍可不在乎这些,他继续说道:“杜充不死,我的人马即使是北上,也没有任何作用。反倒会被这厮所害,他继续缩在城中,谁去也没有用。反倒会成了完颜宗望围点打援的机会。”
“要么将他撤下来,事后朝廷再追究他罪责也不晚,若是知错不改,那么昨日的童贯,就是今日的杜充。”
“当初童贯伐辽,屡屡丧城失地,整师覆没。朝中故意隐瞒,艮岳里那位纵容导致的后果,子充兄你是知道的。”
马扩哑口无言,大宋的惯例不一定是对的,难道自己要用惯例这个说法,来反驳陈绍么?
陈绍又继续说道:“曲端驻兵在白马,其实并非我的命令,而是他根据前线局势,自行做出的决断。我的手下我知道,曲端是知兵的,至少比朝中绝大多数人更加知兵。”
“只要朝廷早做决断,完颜宗望此番绝难再攻至汴梁。”
陈绍说的很诚恳,并没有藏着掖着,这也是他对待大宋一贯的风格。
因为陈绍知道,即使自己把正确的道路,全部剖析出来,他们也不会听。
听进去了,也做不成,大宋已经病入膏肓,无药可治了。
虽仍有一些豪杰想要力挽狂澜,但是这种局势,依然是无力回天。
马扩来时,也想过此行的目的很难达到,但是他绝对没想到,此行对自己的打击是如此之大。
自己一辈子,都在为大宋而奔走,希望能在这个危难时刻,一展胸中所学,实现匡扶社稷的抱负。
此时在他心中,这种坚不可摧的信念,第一次出现了松动
有很多对大宋心存希望的官员、豪杰,在他们思想松动,转投陈绍之后,就会突然感觉天地都宽了。
原本暗无天日的前途,一下子就变成了康庄大道。
然后以无限的热情,投入到这场轰轰烈烈的创业大计中来。
李唐臣、张孝纯无不如是。
陈绍还不知道,马扩此时,其实已经到了一个边缘,一只脚迈进了自己的大门。
当然,他也不着急,只要陈绍没有公开和大宋决裂,那么这些忠于大宋的豪杰,转投他的大门就一直开着。
很快,这一批伤兵的抚恤退伍就完成了,在鼓号声交替一阵奏鸣之后,伤兵们开始有序退场。
千余人的伤兵,脱去盔甲上交,拿着自己所获的赏赐,撤退的井然有序,确实是训练有素。
陈绍这时候,站在高处,看着下面的人,长叹了一口气。
马扩有些好奇地望了过来,他先前在场中穿梭,并未表现出什么伤感情绪来,只是公事公办。
仿佛是看到了他的疑问,又像是自言自语,陈绍突然叹息道:“这大概是他们此生最后一次听鼓角声而动了。”
——
白马镇。
此镇地处郸城、亳州、太和交界处,自唐以来,就是交通要邑与驿站节点。
其名称源于唐宋时期设立的“白马驿”,因驿站所用马匹均为白色而得名,后演变为“白马镇”。
曲端在此建立防线,也是精心挑选过的。
此刻在曲端的营帐内,一大批武将凑在一起。
不时有哨骑,进来汇报附近情况。
曲端在心中,算计着形势的演变,各种可能的结果,都已经在他脑子里过了无数遍。
打仗就是这么个劳心费力的活,好在有些人确实比较有天赋。
你可能会觉得这些千头万绪的事、一遍遍的推演,会让你脑子都转成浆糊。
但有的人,确实是乐在其中的。
比如说曲端。
他治军极严,帐中虽然聚集了不少武将,但是曲端没有开口,他们也不敢高声喧哗,只是小声的讨论着战局。
这些嘀嘀咕咕的声音,非但没有让曲端分神,反而更容易让他进入状态。
突然,曲端睁开眼,说道:“最近有林林总总,百十封的书信,来到了我的案前。”
“无非是要我发兵大名府,去解大名府之围,你们怎么看?”
帐下诸将纷纷摇头,言辞激烈,反对北上。
曲端点了点头,说道:“我倒觉得,北上大名府未尝不可,但是得让这杜充让出大名府来。否则的话,我们去了,他依然缩在城中不敢出来,反倒称了完颜宗望的心意。”
大名府这种重镇,怎么可能会有人甘心让出来。
尤其是自己这一路人马,严格来说,算不算大宋的兵马,都不好说。
张中孚扶着膝盖,说道:“将主,我看这杜充,未必会将大名府拱手相让。”
曲端哈哈一笑,“别说是让出大名府了,就算是把鞑子打退了,他也不敢开城让我们进去。”
曲端看了一眼帐中,全是自己的心腹武将,便压低声音道:“如果我们把他诱出来杀了呢?”
杀官这种事,曲端也不是第一次干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