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想要活命 唯有撤军 (第3/3页)
耗时间较短;可难处在于阴平古道多险滩,粮草转运需耗费十倍人力,且沓中是否在我们手中,尚未可知。”
钟会摇摇头,说道:“刘谌能击败邓艾,足见此人的用兵之能,桥头、阴平肯定有重兵守卫。”
实际上,钟会已经确定邓艾必定战败,否则,刘谌书信不可能从北方传到自己手中。他唯一不能确定的是,诸葛绪是否战败?
卫瓘忽然插言:“去年邓艾攻沓中时,曾在此处与姜维激战,沿途栈道多有损毁。若遇暴雨,河谷涨水,恐怕会被困在半途。”
钟会的手指移向“阳平关”,眼底闪过一丝狠厉:“那第二条路,强攻阳平关如何?拿下此关便可直入汉中,沿陈仓道返回关中。此处地势开阔,便于大军推进,粮草转运也方便得多。”
杜预却摇了摇头,用笔在关隘处圈出三个红点,苦笑道:“阳平关素有‘汉中咽喉’之称,刘谌既敢扬言已经占据此地,必已布下重兵。我军连日与姜维对峙,兵力本就疲惫,若强攻此关,少说要折损三成兵力。况且关后即是褒斜道,若蜀军在此设伏,我军便是自投罗网,还有姜维啊!我们一旦撤退,对方肯定会粘上来。”
“那上庸呢?”钟会的声音陡然拔高,指尖戳向地图东南角,说道:“从这里沿汉水东进,经西城入长安,虽绕路却更稳妥。”
“上庸道也不是那么好走的。”杜预叹息道。
帐内陷入沉默,烛火将三人的影子投在帐壁上,如同一幅凝滞的剪影。钟会忽然将案上的茶杯扫落在地,青瓷碎裂的脆响刺破寂静:“三条路竟无一条万全之策!”
杜预弯腰拾起一片碎瓷,语气反而愈发沉稳:“用兵本就无万全之策,唯有择其险而利者。依属下浅见,走汉中,过上庸、西城等地返回关中。”
卫瓘补充道:“可令胡烈为先锋,偏将句安率五千精兵为断后,抵挡姜维。我与将军率主力立刻离开剑阁,如此可保万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