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朔北钱庄初立,宝钞暗藏玄机 (第1/3页)
朔北的风总带着砂砾的粗粝,可今日吹过将军府书房窗棂时,竟裹着几分暖意。黄玉卿指尖捻着一张刚裁好的桑皮纸,纸上匀匀涂着一层细白的石粉,在烛火下泛着温润的光泽。桌案上摊着密密麻麻的账册,从酒坊的月度营收,到牧场的牛羊存栏,再到西域商队的香料订单,每一笔都用朱笔标注得清晰明了,只是那堆积如山的银锭账,看得她眉梢微微蹙起。
“夫人,库房又清出三箱碎银,铸银锭的工匠说,再这么熔铸下去,损耗都快赶上一成了。” 贴身丫鬟青禾捧着一本账册进来,声音里带着几分无奈,“还有西域来的胡商,非要用波斯金币结算,账房先生换算来换算去,错了两回,差点跟人吵起来。”
黄玉卿放下桑皮纸,指尖在账册上轻轻敲了敲。她早料到会有这么一天 —— 朔北的财富像滚雪球似的越积越多,从最初的肉包子换信任,到如今烈酒、肉干、毛皮远销中原西域,银子流水般涌进来,可流通和存储却成了大难题。碎银熔铸损耗大,金银兑换没个准头,商队带着沉甸甸的银锭赶路,不仅招贼,遇上边境关卡还要反复查验,耽搁行程不说,还容易暴露家底。
“我记得上个月让你找的老纸匠,找到了吗?” 黄玉卿抬眼问,目光落在窗外。书房外的庭院里,萧劲衍正陪着萧明轩摆弄沙盘,念安踮着脚凑在旁边,小手点着沙盘上的山脉,不知在说些什么。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暖融融的,让她紧绷的心思稍稍松了些。
“找到了,是从江南逃难来的老手艺人,祖上就是给官府造过文书纸的。” 青禾连忙点头,“他说夫人要的‘不透水、撕不烂、还能映出花纹’的纸,他能造,就是得用桑皮、楮树混合着麻纤维,还要加些特殊的药汁,就是……”
“就是成本高?” 黄玉卿接过话头,嘴角勾出一抹浅笑。她起身走到书架前,取下一个紫檀木盒子,打开后,里面是一枚巴掌大的羊脂玉印,印面上刻着繁复的云纹,中间是 “朔北宝钞” 四个篆字,边角还藏着极小的 “黄”“萧” 二字的暗纹 —— 这是她前几日特意让最好的玉匠雕的,连萧劲衍都只知她在做 “新文书”,没说这印的真正用处。
“成本高也得造。” 黄玉卿把玉印放在桌上,烛火照在玉印上,纹路里仿佛流动着光,“你去告诉老纸匠,用料尽管往好里来,工钱加倍,只是有一条 —— 造纸的方子,还有他本人,都得住在府里的偏院,没我的允许,不许跟外人接触。”
青禾心里一惊,瞬间明白了什么,压低声音问:“夫人,您是想…… 像朝廷的交子那样,用纸片当银子用?”
“是,也不是。” 黄玉卿拿起一支狼毫笔,在桑皮纸上轻轻描了几笔,画出简单的钱串图案,“朝廷的交子倒了,是因为没有足够的银子和实物当底子,印得越多越不值钱。咱们的‘朔北宝钞’,每一张都得有对应的储备 —— 要么是银锭,要么是粮食、药材、甚至是酒坊的存酒。拿着宝钞,随时能到咱们的钱庄兑银子,也能直接买咱们朔北的东西,这样才有人信。”
她顿了顿,指尖划过纸上的钱串,眼神沉了沉:“而且,这宝钞上得有旁人仿不来的记号。除了这玉印的暗纹,我还想在纸里掺些只有空间里才有的‘银丝草’,对着光看能看到细闪,还有……”
话没说完,书房门被轻轻推开,萧劲衍走了进来,身上还带着外面的寒气,却没影响他眼底的暖意。他刚在沙盘旁听明轩说 “母亲在忙着‘变银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