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质疑和体验 (第3/3页)
是直接对承物椅的设计理念和六角叠丝的工艺细节问了十几个极其专业的问题。
柳青一一解答后,对方沉默片刻,说道:“柳小姐,你们的图册我看了。我很欣赏这种坦诚。”
“真正的好东西,成本从来就不在材料上,而在看不见的时间、试错和心血里。”
“我想订三把椅子。但我有个特殊的要求,我希望在制作过程中,能偶尔过来看看,拍拍照片,记录一下它的诞生过程。”
“如果可以,我愿意为这份体验和记录,每把椅子再多付两万元。”
后来柳青才知道,吴先生是一位低调的家具收藏家和摄影爱好者,看重的正是清河工坊这种反商业的真诚和对工艺的极致追求。
这个订单,像一剂强心剂,瞬间提振了工坊的士气。
“看见没!有识货的!”
周明激动得差点跳起来。
王婶也松了口气,脸上重现笑容:
“哎呦,这可真是那句年轻人的话是怎么说的来着……遇上知音了。”
柳青召开了又一次全体会议。
“价格,我们不改。透明化,我们也不变。”
她的态度异常坚决,“但我们讲故事的方式要变一变。”
她让张磊和周明整理出网络上最有代表性的质疑,然后逐一用事实和故事去回应:
按照程诺的建议,针对材料成本低,重点讲述进山选柳、古法处理、高淘汰率的故事,拍摄爷爷的土法实验室和测试过程。
对于大众质疑的工时昂贵,不再强调时薪,而是展示一个匠人需要经过多少年的训练才能达到如此效率,将价格分摊到整个职业生涯。
在关于柳藤椅使用寿命的问题上,再次浓墨重彩地讲述了椅子异响事件和上门维修的故事,将终身维护塑造成一种浪漫的、跨越时间的承诺。
柳青不再试图说服所有人,而是专注于寻找和连接那些能理解并认可其价值的同频者。
她甚至回复了一条恶评:
“您说得对,材料本身不值钱。值钱的是让它从河边柳条变成您家中可传承之物的那份心血和时间。我们卖的不是柳条,是用心血和时间凝结的成品。”
这条回复被点赞了数千次。
透明的重压依然存在,但工坊里的人学会了如何在这种压力下更坚定地站立,并将压力转化为品牌叙事的一部分。
他们知道,这条路注定孤独,但每一步,都踩得无比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