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种柳 (第3/3页)
“意味着可以不施化肥就获得高产!意味着盐碱地改良的新希望!意味着...”周教授激动得语无伦次,“这是足以改变农业历史的发现!”
院子里一片寂静。妇女们面面相觑,显然无法理解这几簇白色菌丝的意义。但柳青和张磊明白,他们守护的不仅是柳编原料,更是一个可能惠及亿万人的宝藏。
“必须立即加强保护。“周教授严肃起来,“这种发现,肯定会引来坏人的觊觎,一定要加强戒备...”
张磊说:“附近已经安装了监控设备。”
“监控不行,要有人值守。”
夜色如墨,西坡上却人影绰绰。三个黑影正在一株金丝柳下挖掘,旁边停着的摩托车上挂着编织袋。
“动作快点!“一个黑影低声催促,“老板说要连根带土!”
突然,四周亮起无数手电筒光束。村民护柳队从四面八方围上来,打头的正是王婶的儿子大壮。
“干什么的!”大壮举着锄头喝道。
黑影们显然没料到深夜还有人看守,慌乱中扔下工具就想跑。但没跑几步,跑最前面的那个突然“哎哟”一声跌进坑里,那是个巧妙的伪装陷阱,上面盖着草席浮土。
“爷爷教的法子真好使!”一个年轻村民兴奋地说。
另外两个黑影也被村民团团围住。揭开面罩,竟然是邻村的闲汉,交代说有人高价买,他们就是想偷了卖钱,别的一问三不知。
爷爷检查被挖的柳树,脸色阴沉:“根伤了不少,得赶紧处理。”
他让人取来黄豆粉和红糖,调成糊状涂抹在伤口处。周教授取样检测后惊呼:“这配方能促进真菌菌丝再生!”
“老法子了。“爷爷淡淡地说,“柳树受伤,就用豆粉补元气。”
事件过后,柳青意识到不能总被动防守。她在工坊后院整理出两间空房,请周教授团队指导建立简易实验室。
“真菌扩繁比想象中复杂。”周教授演示着培养基制作,“温度、湿度、酸碱度都要精确控制。”
柳青和几个妇女认真学着,她们发现这活儿和发面做酱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伺候微生物。
王婶学得最快:“这不就跟做豆豉差不多嘛!保持温热,不能太干不能太湿。“
她甚至改良了培养基配方,用廉价的麦麸代替部分琼脂,成本直降六成。周教授团队惊讶地发现,这种土法培养基效果反而更好。
一天,柳青在实验时不小心将真菌溶液洒在一筐待处理的柳条上。担心发霉的她将柳条单独存放,准备过几天处理。
谁知那筐柳条不仅没发霉,反而呈现出一种特殊的金黄色光泽,手感也格外柔韧。
“是真菌的作用!”周教授检测后惊呼,“它们分泌的物质能防蛀防霉,还能增强柳条韧性!”
爷爷用这些柳条编了个小筐,发现成品比普通柳编轻30%,强度却更高。
“老辈人说的'柳骨金皮',原来就是这个。”爷爷抚摸着筐体,若有所思,“但以前是靠机缘巧合,现在...”
“现在我们可以主动实现!”柳青接口道,眼睛闪闪发亮。
半个月后,“柳菌共生”合作社正式挂牌。二十户签约村民不仅种柳条,还学习真菌扩繁技术。合作社创新推出柳条菌肥双收益模式,预估计每亩柳林产的柳条值两千元,收集的真菌菌剂能卖到五千元!
柳青要求大家必须不用化肥农药,遵守“取三留七“的行规。因为菌通灵性,地养良心。
一天傍晚,柳青发现爷爷独自在西坡最高处坐着。
“奶奶要是看到这些,一定很高兴。”柳青在爷爷身边坐下。
爷爷沉默许久,从怀里掏出个布包。里面是奶奶的笔记,翻到某一页,上面画着奇怪的符号和算式。“你奶奶生前最后那几年,一直在研究这些土菇丝。”爷爷的声音很轻,“她说这不是普通的菌,是地母的脉络。”
柳青仔细看那些算式,惊讶地发现奶奶竟然试图用数学公式描述真菌的生长规律,在几十年前,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她走得突然,很多发现都没来得及说。”爷爷摩挲着发黄的纸页,“现在,你们接着她的路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