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李渊称帝 (第1/3页)
李渊,字叔德,陇西成纪人,他的祖父是李虎,祖籍陇西成纪,是西凉国君主李暠五世孙。李虎是西魏时期八柱国大将军,赐鲜卑姓大野氏。
鲜卑人独孤信的三个女儿,四女是李渊的生母,七女是隋文帝皇后
因此李唐王朝的母系属于鲜卑族,而父系属于汉族。
李渊从七岁起就承袭了父亲唐国公的封号,小小年纪得以封侯袭爵,可谓童年得志。
有个叫史世良的人善于给人相面,他告诉李渊说:“您的骨骼惊奇,必为一国之主,愿您自爱,不要忘记鄙人说的话。”
李渊世袭谯、陇二州刺史,隋炀帝时升任太守。隋炀帝出征辽东时,派李渊督运军粮,当时隋朝故相杨玄感起兵作乱围攻东都。李渊紧急上疏,隋炀帝慌忙带兵回朝,命李渊为弘化留守剿灭杨玄感。后来杨玄感败死,李渊仍旧留守在那里。
窦毅在北周时是上柱国, 他认为自己的女儿不是等闲之辈,在选婿时想了一个办法:让人在门屏上画了两只孔雀,凡是两箭各射中一只孔雀眼睛的,就招为女婿。前边几十个人都没有射中,而李渊两箭都射中了。窦毅欢喜不已,便将女儿嫁给了李渊。
隋炀帝看到李渊的脸上皱纹多,便戏称李渊是“阿婆”,李渊回家后很不高兴,窦氏问清原因后马上贺喜道:“这是吉兆啊,你继承的是唐国公,‘唐’便是‘堂’,‘阿婆面’就是指‘堂主’啊!”
杨广第一次游幸以后,回宫后日夜不忘扬州的风景,再加一班后妃奸臣怂恿,便想第二次游幸江南。因为京城到扬州只有一条旱路,来往辛苦,杨广便打算从水路走。可京城到扬州并没有河道可通;国舅萧怀静说大梁西北方原有一条旧河道,如今壅塞不通,现在只须多招人夫重新开掘,引通孟津的水东接淮河,不过千里路程便可直达扬州。杨广一听立刻下诏,传征北大总管麻叔谋做开河都护,荡寇将军李渊做开河副使。可怜老人小孩都被官家拉去,每日天未亮便动工,天擦黑才住手。夜间又没有房屋居住,只好在河边草地里随处安身。工地上每天都有人死去。有人为了不被抓去当壮丁,甚至把手脚砍断,美其名曰“福手”、“福足”。
杨广接着下令打造各种龙舟,他自己所乘的龙舟高四十五尺,阔五十尺,长二百尺,上有四层楼,上层有正殿、内殿、东西朝堂,中间两层有房一百二十间,下层为内侍居处。
杨广的龙舟选有1000多名美女,杨广让她们穿上白衣在船前拉纤,自己在船上观赏。这时他看上了“殿脚女”吴绛仙,当即纳为嫔妃。杨广靠着门帘对身边的大臣们说:“古人说秀色可餐,吴绛仙真的可以疗饥啊!”
这时隋朝将亡的民谣在坊间流传开来,后来竟传人炀帝行宫。有宫女禀告萧皇后说:“我在外听人说桃李子,有天下。又有人说杨氏将灭,李氏将兴。”萧皇后说:“你快去奏报陛下。”宫女就向杨广禀告。杨广听后大怒道:“这不是你该说的话!”于是将宫女处斩。
后来又有人向萧后报告:“外面有人谋反。”这回皇后自己也看淡了:“天下事一朝至此,还跟皇帝汇报什么呢,算了,别去烦他了,让他默默接受亡国的命运吧。”
却说李渊奉命前进,适值大雨滂沱,不便行军,只得在贾胡堡驻扎。偏偏大雨浸淫不止,李渊日夜望晴,未见天霁,心中很是焦烦。
忽由军校呈入檄文,急忙取阅,但见文中写道:“魏公李密谨以大义布告天下:杨广罪恶滔天!即使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愿择有德之人为天下君,仗义讨贼,共安天下。。。。。”
原来蒲山公李宽之子李密官至左亲侍,隋炀帝见他额头棱角突出,眼睛白多黑少,就说他眼神诡异,把他的官罢了,李密逃入瓦岗山投奔翟让。
李渊看毕自语道:“好大的胆量!”言未毕,二子李世民趋入,李渊将檄文递示。李世民看毕檄文后禀白道:“儿闻李密略取河洛,瓦岗寨盗贼奉他为主,自称魏公,现在有众数十万,为我军计,不如暂与联络,免得东顾。”李渊点头称善,便回书与李密约为同盟,书成后遣使持去。
隋炀帝赶走李密后又怀疑到盛郕公李浑身上,先是诬陷他谋反,接着杀身灭族。不久听说李渊深得将士之心,于是又猜疑起来,派使臣传召李渊。李渊因为李浑被灭族,不免兔死狐悲,现在突然奉诏,料定隋炀帝不怀好意。李渊无奈之下,便装出一副病容接见来使,私下里又拿出大量金银财宝贿赂使臣,说是自己病重,等病好之后马上到朝廷觐见。使臣得了金银,乐得做个人情,到了行宫后便替李渊说了很多好话。
李渊有个姓王的外甥在后宫当差,有一天被隋炀帝撞见,隋炀帝突然问他:“你舅舅为什么好几个月不来见朕啊?”王某慌忙答道:“恐怕是病体尚未痊愈吧。”隋炀帝微笑道:“干脆死掉算了。”王某担心舅舅安危,连忙写了封密信寄给李渊。李渊看完信后惊魂不定,可又想不出避祸的良策。
却说瓦岗军的创建者是东郡人翟让。
翟让出身底层,是个愤青,当过法曹,曾公然抨击隋炀帝的暴政。那时大隋正在开凿大运河,北征高句丽,翟让整天传播负能量。
枪打出头鸟,翟让被判了死刑。狱吏看出他是个英雄,打开枷锁放了他一条生路。
翟让感激涕零:“放了我你咋办?”
狱卒说:“我看你是个大丈夫,有能力拯救生民性命,所以才冒死助你逃脱,你怎么这么娘炮呢?你走吧,不用管我了。”
翟让越狱跑到瓦岗。瓦岗是黄河东南岸的一处山岗,与大运河的通济渠、永济渠河段相邻,地处交通要道。此地沙丘起伏、灌木丛生,在此建城易守难攻。
大业七年(611),翟让振臂一呼,他的同乡单雄信和徐世绩先后率人来投,山西的王伯当也慕名而来。
徐世绩,字懋功,他投奔瓦岗军时只有17岁,据他本人回忆:“我十二三岁时为无赖贼,逢人则杀;十四五岁为难当贼,有所不快者,无不杀之;十七八岁为好贼,上阵乃杀人;年二十为天下大将。”
单雄信擅使马槊,勇冠三军,号称“飞将”。这位好汉年轻时不好好读书,反而把学堂前的一棵枣树砍下来作了一杆长枪,名曰“寒骨白”,仅枪刃就重达七十斤。
翟让很快在瓦岗汇聚成一支上万人的军队,瓦岗军在当地劫富济贫,抢掠大运河上的公私船只,并攻打荥阳、梁郡二郡。
李密被隋炀帝逐出宫后隐居乡间专心读书。他时常骑着黄牛,一套《汉书》挂在牛角上,一边牵着绳子,一边翻看书卷。
大业九年(613),隋炀帝再征辽东,李密的好友杨玄感在后方举兵叛乱。李密得知老朋友创业便前去投靠。
杨玄感一高兴,就让李密出任CEO,请他拟定计划。李密的战略眼光着实超群,提出上、中、下三策。
上策是攻占涿郡,扼山海关,将隋军阻挡在关外;中策是占据关中,与隋军相抗衡;下策是攻打洛阳,隋军“理当固守,胜负殊未可知。”
杨玄感想都没想就带兵攻打洛阳,结果遭到隋军阻击,杨玄感溃败,李密再度失业成了通缉犯,于是辗转来到瓦岗。
翟让为人豪爽,一身江湖气,知道李密是贵族后代,又是个人才,很快将他提拔为二把手。李密又成了瓦岗的CEO。
当时隋朝将领张须陀在平定各地农民起义的战斗中屡战屡胜,手下有一帮精兵强将,包括秦琼、罗士信。
秦琼字叔宝,人称“小孟尝”。每次对方阵中有人嘚瑟,秦琼就骑着快马杀入敌阵,在万众之中刺敌于马下。
秦琼和罗士信可谓是农民军的克星,让人闻风丧胆。
当张须陀大军进攻瓦岗时,翟让不禁有些惊慌。
李密说张须陀有勇无谋,而且骄兵必败,咱们只需摆好阵势,听我调遣就是。
当张须陀大军行至大海寺时,李密率兵埋伏在北面的密林之中,翟让则带兵从正面佯攻。
张须陀一看翟让和一群泥腿子,一脸不屑地带领手下将他们打得落荒而逃。张须陀紧追不舍,不小心便进了李密的包围圈。
李密从密林中杀出,一战将张须陀击溃。张须陀本来已经突围,可他为了救部下又杀回去,结果力战而死。
李密击败张须陀一战成名,瓦岗军也因此威名远扬。
翟让推举李密为瓦岗军首领,号称“魏公”。
张须陀的部将秦琼、罗士信在投靠隋将裴仁基后,又与裴仁基父子一同投降了李密。裴仁基的儿子就是裴元庆,使两柄三百斤银锤,是隋唐第三条好汉。
武阳郡丞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