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唐朝的公主 (第2/3页)
高履行道:380万户。
李治掐指一算:嗯,现在有380万户,贞观之治一共是23年,每年人口增长15万户,23年的增长人口数目就是360万户……不对啊。难道贞观之治开始的时候,人口总数不过20万户?
高履行道:差不多。
李治又问:那大隋开皇年间有多少人口呢?
高履行道:870万户。
李治大惊:那隋唐改朝换代时,把全国人口几乎杀光了吗?
高履行沉默不言。
李治寻思了半天又问:那隋朝开皇时,生产的粮食有多少呢?
高履行道:当时的粮食,足够870万户吃50年。
李治大惊道:原来贞观之治,就是带着隋朝几十分之一的人口,狂吃人家50年的粮食……
高履行心里话:这是你说的,我没有说。
关于这段对话,在《资治通鉴》中写得明明白白,即使我们把这段话打上八成的折扣,也能得出这样的结论:隋唐之战,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恐怖到了极点——天底下的老百姓,几乎要被赶尽杀绝了,而大隋时代抓革命,促生产生产出来的粮食,却成了李世民贞观之治的经济基础。
退一万步说,就算贞观年间的人口并没有少到如此恐怖的程度,那也不到隋朝开皇年间的50%,这就意味着隋朝已经为唐朝准备了足足100年的粮食。
史家通过这段记载,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贞观之治”与李世民毫无关系,任何人当上皇帝,都会在如此稀少的人口基础之上,坐享“之治”带来的社会福利。
却说大唐贞观年间,玄奘从长安出发,穿越河西走廊,一路西行。
历史上,玄奘西行求法明显带有“偷渡”的性质。他“冒越宪章,私往天竺”,到河西一带时,就被当地官员拦下,并迫令东归。但玄奘坚定不移,之后昼伏夜行,绕过了戒备森严的玉门关和五座烽火台,又在沙漠中陷入断粮绝水的危机,历经九死一生,才到达西域。
唐代西域佛教盛行,敦煌文书中就有玄奘所作的《题西天舍眼塔》、《题尼莲河七言》、《题半偈舍身山》等描绘唐初西域佛迹的诗歌。唐朝人真是把写诗的天赋点满了,玄奘在艰难的旅程中也不忘赋诗打卡。
高昌国国君麴[qū]文泰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得知高僧玄奘到来,激动不已,命人将他专程护送到了高昌城(今新疆吐鲁番),还盛情邀请玄奘留在高昌。玄奘不同意,执意西行。
麴文泰留不住玄奘,只好请他多住一个月讲经弘法,并和他结为兄弟。据史料记载,玄奘即将动身离开时,麴文泰依依不舍,剃度了几个小沙弥做他的侍从,还送玄奘黄金、绢、马匹等作为旅行经费,并给沿途的西域各国写了介绍信。
高昌王对玄奘这么仗义,后来在《大唐西域记》中,玄奘讲述西行之旅却是以离开高昌作为起点。这是因为,玄奘回到大唐时,高昌已经灭亡了,当年给他留下美好回忆的高昌国都,成了大唐西州的高昌县。
唐代的“西域”,广义上指的是敦煌以西、天山南北,乃至今中亚、西亚、北非、东欧等地区;狭义上则是指东起玉门关、阳关,西到波斯(今伊朗),北抵阿尔泰山,南至克什米尔的广大地区,有时特指今新疆及其周边地区。在古代,中、西亚的伊斯兰教徒曾将中国人称为“唐家子”,足见唐朝在西方的影响力。
早在汉代,张骞凿空西域,霍去病打通河西,汉武帝置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西域三十六国就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交融,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与汉民族血脉相连。魏晋南北朝时,中原战乱不休,历代政权依旧与西域保持联系。
到了隋朝统一,中原王朝再度经营西域。隋炀帝曾亲自西巡河西,召集西域各国使臣,展示华服、车马,一显中原之繁荣,举办了一个盛况空前的隋朝版“万国博览会”,并于次年在伊吾(今新疆哈密)设郡,加强对西域的统治。隋末天下大乱,各国见老大哥要垮台了,赶紧趁机恢复故地,西域又成了一盘散沙。
至唐初,西域诸国林立,活跃于此的少数民族有羌、突厥、吐蕃、吐谷浑、回鹘、铁勒、葛逻禄、吐火罗等,他们或臣服于唐朝,或对唐朝阳奉阴违,甚至与唐朝为敌。他们体貌各异,习俗不同,如岑参在诗中所说的,“蕃书文字别,胡俗语音殊”。
唐朝对西域的统一过程,始于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年)征伐高昌。当时的高昌王不是别人,正是玄奘的老朋友麴文泰。麴文泰在政治上可不如对宗教那么专一,史载,他经常扣留从西域前往中原的使者和商人。
唐太宗知道这小国不老实,就下诏要求麴文泰进京觐见。麴文泰不答应,还写了封信给李世民:“您是天上的老鹰,我就是蒿草间的公鸡;您是堂上的猫,我就是穴中的鼠。咱们各得其所,你别来管我。”
唐太宗生气了,后果很严重,他以麴文泰“不轨”为由,派侯君集率领大军讨伐高昌。唐军才到城下,麴文泰就被吓死了。之后高昌被灭。
侯君集这一仗不仅打得漂亮,还为文艺爱好者唐太宗带回了高昌乐。唐初依照隋制,宫廷宴会原本演奏九部乐,其中不少为胡乐,伐高昌后,增为十部乐。高昌的特产葡萄酒也传到了长安,唐太宗将其赏赐给群臣,“京中始识其味”。从此,西域的葡萄酒在唐诗中焕发生机,成为诗人的心头好,如王翰所写的: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当然最重要的是,唐灭高昌后,唐太宗将其地盘划为西州(今新疆吐鲁番),并在此设立了唐朝第一个驻守西域的行政机构——安西都护府,管理军政要务。
唐朝在西域实行与中原相同的州县制外,还实行羁縻州制度。羁縻府州与都护府并存,用于安置归降的少数民族部落,不改其当地旧俗,通过册封酋长“以夷治夷”,由其首领进行管理,可谓恩威并施。
到了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大唐的精兵强将先后击败了西突厥、焉耆与龟[qiū]兹[cí]等对手,之后将安西都护府的治所由西州移至龟兹(今新疆库车),设龟兹、疏勒(今新疆喀什)、焉耆(今新疆焉耆)、于阗(今新疆和田)四镇,史称“安西四镇”。其中,龟兹位于西域中心的十字路口,成为唐朝在西域最大的屯田基地,作为安西都护府的治所管理西域达百年之久。与此同时,唐朝的军防辐射到西域各地,遍布天山南北的军、镇、守捉等驻守在丝绸之路要道,默默地保卫着大唐的西北边疆。
胡人前往中原朝见、经商,汉人来到西域戍边、赴任,沿路密布的烽火台与驿站成为诗人对西域的最初印象,一如岑参在诗中说:“曾到交河城,风土断人肠。寒驿远如点,边烽互相望。”
丝绸古道的声声驼铃,成为西域安定和平的象征,一如张籍在诗中说:“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却说唐朝西部边疆有一个虎视眈眈的强邻——吐蕃。双方时战时和,在西域、河陇甚至近到关中,爆发了多场边境战争。
有次吐蕃王松赞干布派使者来向大唐求亲,毕竟李世民被当时的少数民族首领尊称为“天可汗”,如果能娶回“天可汗”的女儿,也是一种莫大的荣耀,可是李世民却拒绝了。
松赞干布是吐蕃王朝第三十三代赞普,从小聪慧伶俐,十二岁那年便登上了赞普的位置,平息叛乱,受到人们的拥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