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神龙革命 (第2/3页)
时武则天已经七十三岁,就算生活优裕,养生得法,也难使一个老妪返老还童。她这是在向众人炫耀:既然男人为帝可以有成群的嫔妃,女子登基也应该有侍奉的男宠。
张昌宗、张易之两兄弟一个吹箫、一个伴舞,年过花甲的武则天被哄得高兴,竟默许二人参政。
两兄弟来到外廷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空闲的官位明码标价,靠卖官赚了一大笔银子。随后又借着自身的便利条件替文武百官们办事,只要大臣们肯拿出银两,两兄弟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可以说在“拿钱办事”这方面,两兄弟颇有点“职业道德”。
某次一个姓杨的大臣打算向上爬,于是向张氏兄弟行贿,然而健忘的张易之却忘记了这家伙的名字,为了不违背“拿钱办事”的原则,张易之竟将所有姓杨的大臣都升了一级。两兄弟在朝中风头无两,甚至连李显、李旦两位皇子都想通过巴结张氏兄弟获取利益。
宋之问是唐朝初期的诗人,他的家庭并不是显赫的门第,从小,宋之问在父亲的影响下,写的文词在当时成为佳话美谈。长大后的宋之问一表人才,如果在现代应该算是帅哥。
如果你对宋之问还没啥具体印象的话,我们再来看看下面的这首小诗,诗很短,只有四句,二十字。其诗曰:
岭外音书断,
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
这首诗就是他写的。一句“近乡情更怯”,将游子的内心写到淋漓尽致,直到现在还常常被人引用。
宋之问考中进士的时候,正是武则天的天下。宋之问虽然有才,却是一位趋炎附势的人。当时武则天养男宠几乎是光明正大的。宋之问自认为长相还可以,再加上会作诗,也算是风流才子了。所以他便想利用自己的优势做上武则天的男宠,然后一步登天。
为了能成功当上男宠,宋之问完全丢弃了文人本该有的气节,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上厕所时,宋之问也会为其拿厕纸,并站在一旁伺候。他的这种行为一度成为别人口中的笑谈。急于求成的宋之问,居然毛遂自荐,给武则天写起了情:
明河可望不可亲,
愿得乘搓一问津。
武则天看到后自然很高兴,但是她对身边的人说:“宋之问虽然是个人才,但是他的口臭熏人,实在是让人无法忍受”。
就这一句话,宋之问的美梦泡汤了。原来武则天喜欢男宠,也是有她的选择标准的。
宋之问有一个外甥名叫刘希夷,与宋之问年龄相仿,中过进士但无心仕途,一心为诗人。有一次刘希夷写了一首题为《代悲白头翁》的诗,其中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两句。宋之问请求刘希夷将这首诗让给自己,刘希夷起初答应了,可不久又反悔,因为他实在难以割爱。宋之问恼羞成怒,为了将此诗据为己有,竟然命令家奴用土袋将外甥活活压死,刘希夷去世时还不到30岁。
圣历元年(698年)三月,武则天假托李显有病需要到洛阳治疗,派遣职方员外郎徐彦伯秘密召回李显及家人。李显结束了流放的生活回到洛阳。李旦数次称病不朝,请求将储君之位让于李显。是年九月,武则天复立李显为皇太子。李显为了搞好与母亲的关系,决定和武氏联姻,于是他的女儿永泰公主嫁给了魏王武承嗣的儿子武延基;幼女安乐公主嫁给了梁王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中宗与武家结亲,无疑是想通过裙带关系稳固自己的地位。
却说上官婉儿由女皇一手提拔起来,她的地位步步高升,后来更是成长为女皇的首席秘书。然而女皇也是她的灭族仇人。她的爷爷在高宗时任宰相,因为替皇帝拟写废武则天的诏书,得罪了女皇,因此被女皇杀害,她的父亲同时被害。上官婉儿因为母亲的身份,侥幸逃过一劫,但两人被贬为奴,在掖庭当值。
上官婉儿的母亲郑氏,是个聪慧的女子,面对身份和地位的一落千丈之时,她也没有一刻放松过对女儿的培养。
郑氏怀上官婉儿时做了一个梦,当时,梦里有个巨人,给了她一秤,并且对着她的肚子说道:“只要持此秤,必称量天下士。”郑氏很是欣喜,觉得腹中的孩子将来一定能飞黄腾达,成为大人物。
谁知生下来的却是一个女儿,郑氏心里不免有些失望,她对着襁褓中的女儿问道:“孩儿啊,你真的有经世之才吗?”失望过后,母亲还是期盼着这个孩子将来能够作出一番作为。
于是她耐心教导上官婉儿,不仅教她经书典籍,还让她深谙官场之道。上官婉儿不负众望,十四五岁就成长为才貌双全的女子。后来武则天召见她,惊叹于她的诗文才华,就留她在身边做事。
武则天是其杀父仇人,但上官婉儿从未动过报仇之心,那她为什么不报仇呢?因为她深知自己实力有限,并且手中的权力也是武则天给的,如果一味地飞蛾补火,那只能葬身火海。上官婉儿是个聪明人,当然不会这样做。
长安四年秋季,武则天卧床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