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隋唐王朝 > 22 分道扬镳

22 分道扬镳

    22 分道扬镳 (第2/3页)

种行为都是叛敌。尽管有苦衷,尽管迫不得已,但错了就是错了,不杀王维,怎么对得起浴血奋战的将士,怎么给宁死不屈的英雄一个交代?

    此时王维的弟弟,刑部侍郎王缙上书求情。王缙是李光弼的部将,曾经担任河南副元帅,立下了汗马功劳。王缙表示愿意用自己的官职为兄长赎罪,但唐肃宗依然没有答应。王维便掏出这首《凝碧池》的诗歌:

    万户伤心生野烟,

    百僚何日更朝天?

    秋槐叶落空宫里,

    凝碧池头奏管弦。

    王维写这首诗有一个背景,当年唐玄宗喜欢音乐,蓄养了大批的乐工,自己还被称为梨园天子。当安禄山进军长安时,这些乐工被作为弃子落入叛军之中。安禄山仿效唐玄宗,逼迫乐工们为他奏乐。这些乐工看过大唐繁花似锦的盛世,又享受过唐玄宗的恩典,自然不愿意为安禄山效力,奏乐时不禁潸然泪下。

    安禄山要的是吉庆,偏偏听到的如同丧乐,他下令:还有落泪者,斩!这时一位叫做雷海清的乐工愤怒地将乐器摔在地上,并且向唐玄宗逃跑的方向跪拜,痛哭不已。安禄山残忍地将他杀害。关在菩提寺中的王维听说此事后悲愤地写下了此诗。

    王维将自己的心志如实地写入诗歌之中,他在当时的情况下只能够选择屈辱地活着,静待局面的改变。在诗人眼里,安禄山和他的随从们并不是这里的主人,诗人只是为唐皇死守着这座空荡荡的宫殿。

    唐肃宗自然看得懂这首诗,于是原谅了王维,下令将其释放,降为太子中允。不过经此一吓,王维一蹶不振,没几年就过世了。

    大唐天宝三载,也就是公元744年,三个人生不如意的人相聚在一起,他们是43岁的李白,差不多同岁的高适,还有32岁的杜甫。

    在此之前,他们都曾在首都长安、东都洛阳客居多年,求见高官贵戚,试图谋取功名;可是在经历了多次的失败之后,他们都品尝到了无尽的屈辱和沮丧。

    李白,这座中国诗歌的高峰,作为盛唐这个时代的象征,不仅因为他的诗歌豪放飘逸,更是因为他那种风流傲岸的性格,“府县尽为门下客,王侯皆是平交人”的姿态。自古以来,人们就津津乐道于高力士脱靴、杨贵妃研磨,李白醉书退蛮夷的情境中,只有这种气度,才配得上“诗仙”这个称呼。

    可是这样的故事,显然太富于传奇,让人怀疑它的真实性。翻阅《新唐书·高力士传》,里面对高力士的记载是“肃宗在东宫,兄事力士,他王、公主呼为翁”,而唐玄宗本人则“或不名而呼将军”。对这样一个太子称兄、王子公主称翁,而皇帝不直呼其名的显赫人物,初到长安的李白,怎么敢在大庭广众之下羞辱他呢?如此做法,只会显得李白这个人情商太低,甚至根本不会与人交往了。

    所以天宝三载前,李白只在长安做了短暂的“翰林待诏”,在认清自己只是宫廷的玩物后,李白带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愤懑离开了长安。

    杜甫曾用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诗句来总结自己心酸的日子,

    高适也曾写过“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来描述自己的经历,在他干谒于长安的日子里,最难的时候,他甚至做过乞丐。

    高适出身名门渤海高氏,渤海与女真人同源,所谓“女真渤海本一家”,爷爷高侃是大唐名将,42岁便功成名就,获封平原郡开国公。

    高适本想凭“高家枪法”和高家昔日威名,给自己搏个出身,可权贵都觉得高家久已衰落,扶持高适不能得利,拒绝帮助。好容易遇到重大机会——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要来看表演,玉真公主深得唐玄宗喜爱,她推荐的人必受重用。可让高适难堪的是,“高家枪法”是为实战而设计的,并不是舞蹈,玉真公主觉得很乏味,只说了一句“挺吓人的”,便忽略了过去。

    相似的苦闷让三个人更加贴近,三人“饮酒观妓,射猎论诗,相得甚欢。”他们在梁州怀古,在宋州喝酒,登吹台赋诗,入孟诸泽打猎……玩得非常痛快。后来的很多年里,杜甫都在不断地怀念这次旅行,写了好几首诗来记录它。高适与李白也都为此次旅行写了诗。建功立业的理想始终没有离开他们的脑海,即便在感慨游玩得畅快时,李白也不忘以一句“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 来结尾。

    很多年后他们才明白,这种“求而不得”的阶段,才是他们此生最美好的时光。等到得到了,他们就不再拥有自己了。

    旅行结束后,三人分道扬镳,各自踏上汲汲营营之路。时代车轮滚滚向前,在他们年老之前,社会为这些梦想济世安邦的才子们开启了另一道门——入幕。

    李白去过一次范阳,也就是幽州地界,这里是安禄山的大本营。李白看到安禄山非常飞扬跋扈,因此认为这个人的野心太大,不会甘心做节度使,肯定会谋反。离开之后,李白专门写了一首诗叫做《幽州胡马客歌》.“绿眼虎皮冠,笑拂两只箭”写出了安禄山在当时十分嚣张,“疲兵良可叹,何时天狼灭”则说出李白自己的思考,他认为国家会因为他而遭受祸乱。

    不过李白既然发现安禄山要谋反,为什么不告诉皇帝呢?其实李白自己也无能为力,因为安禄山是唐玄宗身边的大红人,之前那些说安禄山图谋不轨的人都被唐玄宗缚送范阳听其究治,前车之鉴还在,这个时候他敢说安禄山想谋反吗?

    李白面对这样的局面只能选择逃避,他每天寻仙问药,希望逃避世间的混乱。

    高适决定走爷爷当年的路,到边关投军,可名将王守珪更想让高适当文书,他不关注手下士兵的死活,只信任胡将,安禄山便在他的手下日渐坐大。当高适九死一生回到军营,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