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隋唐王朝 > 27 沙陀英雄

27 沙陀英雄

    27 沙陀英雄 (第1/3页)

    却说武则天时期,朝中针对是否收复安西四镇展开了讨论。大臣崔融上书阐明利弊,力主收复安西四镇:

    四镇无守,则狂胡益赡,必兵加西域,诸蕃气羸,恐不能当长蛇之口。西域既动,自然威临南羌,南羌乐祸,必以封豕助虐。蛇豕交连,则河西危,河西危,则不得救。

    崔融认为,安西四镇要是收不回来,吐蕃在西域更加气焰嚣张,打完西域他再打河西。河西要是丢了,他们还不得跑到家门口来撒野。

    武则天一听,认为崔融言之有理。正好当时吐蕃陷入内乱,她果断发兵,于长寿元年(692年)进军西域,再战吐蕃。此战,武威军总管王孝杰等率领军队在西域大破吐蕃,收复了龟兹、于阗等安西四镇,并留下3万唐军驻守。

    之后,武则天还有另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将天山北麓的金山都护府改置为北庭都护府,治所在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从此,安西与北庭南北相望,犹如屹立于西北绝域的旗帜,当来自世界各地的旅人踏上这片土地,他们也就来到了大唐。

    这里,就是大唐。

    唐玄宗时期,无论是国力,还是诗歌,都洋溢着盛唐气象。唐朝对西域的经营,也随着开元盛世达到顶峰。此时,唐军的对手不只是吐蕃,还有幅员辽阔的大食(阿拉伯帝国)、卷土重来的突厥等。唐玄宗要建立的,是横跨亚洲的霸权。

    这一时期的边塞诗,也是气吞万里之势,如王维在《少年行》中所写: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

    “七绝圣手”王昌龄也怀着对西北戍边将士的致敬,唱出了盛唐西域的英雄史诗: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天宝六载(747年),来自高句丽的唐朝名将高仙芝,率唐军攻打曾受吐蕃控制的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迫使其国王归降,由此打通了唐朝前往吐火罗(今阿富汗北部)的道路,他因此次战功升任安西节度使,也将唐朝对西域的控制推向了顶峰。

    唐王朝在西域的扩张,惊动了中亚河中地区各国,尤其是天宝十载(751年),高仙芝西进至石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采取的残暴政策,造成反唐情绪在中亚蔓延。

    《资治通鉴》记载,高仙芝攻打石国,“伪与石国约和,引兵袭之,虏其王及部众以归,悉杀其老弱。仙芝性贪,掠得瑟瑟十馀斛,黄金五六橐驼,其余口马杂货称是,皆入其家”。高仙芝在石国劫掠一番后,又将石国国王献于朝廷斩首,吓得石国王子出逃,向中亚各国控诉高仙芝的暴行,引发了众怒。于是他们联合大食,与唐军在怛罗斯(在今哈萨克斯坦)展开一场大战。

    诗人岑参一生两度赴西域,此时正在高仙芝幕府。出于某些原因,他并没有到前线参加怛罗斯之战,而是目送同僚刘单随高仙芝大军西征,并为他写下了送别诗:“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碛西行军,即高仙芝的安西行营。诗中的火山,就是今新疆吐鲁番的火焰山。

    怛罗斯之战中,高仙芝带兵数万孤军深入700里,与大食联军相持数日,但由于唐军中的葛罗禄部众临阵倒戈,高仙芝军阵脚大乱,最终还是败于大食联军。这是盛唐经营西域遭遇的一场惨败。后世史家认为,高仙芝“七万众尽没”,大败而归。

    实际上,怛罗斯之战并未让大唐元气大伤,仅仅两年后,高仙芝的好战友封常清升任安西节度使后,继续向西攻略,兵锋直指大勃律,“大破之,受降而还”。

    大唐西域,依旧坚挺。

    岑参作为西域军政幕府中的重要幕僚,先后给高仙芝、封常清两任老板打工。他的诗,成为大唐西域鼎盛时期的最好写照。

    他写西域的将士:“甲兵二百万,错落黄金光。扬旗拂昆仑,伐鼓振蒲昌。”

    他写西域的冰雪:“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他写西域的风沙:“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泰极生否,巅峰之后,往往是衰落。

    彻底改变大唐西域格局的确实是一场战争,但不是怛罗斯之战,而是安史之乱。

    盛唐诗坛独领风骚的诗仙李白,从小就与西域结下不解之缘,也对这片土地充满了由衷的向往,可他的西域诗却充满了反战意识,如这首《战城南》:

    去年战桑干源,今年战葱河道。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匈奴以杀戮为耕作,古来唯见白骨黄沙田。秦家筑城避胡处,汉家还有烽火然……

    兵者,凶器也。唐朝无休止的边境战争,耗费了多少财力,吞噬了多少生命。李白凝视着战争的深渊,心中满是忧虑。李白当时也没想到,灾难并非来自西北边疆,而是来自东北。

    天宝十四载(755年),“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安禄山、史思明当头一棒,将大唐从盛世恨恨地敲落。在大唐由盛转衰之后,西域成为中晚唐诗人笔下那一曲肝肠寸断的悲歌。

    唐玄宗天宝年间,唐朝对西域的经营达到了全盛时期。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逃往成都,太子李亨随即在灵宝登基,即为唐肃宗。

    为了平叛,唐肃宗调集西北边防军勤王,在安西、北庭、陇右、河西四地只留小部分军队驻守外,绝大部分边防军被调回内地,回防关中。

    除了边防军,唐朝还征发西域诸国的兵力帮助平叛。另外,阿拉伯帝国还派兵三千协助唐朝平叛,这三千多人后来大多留在了唐朝内地。

    大批西域边防军被调往内地,对平定安史之乱的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也极大的削弱了唐朝对西域的控制。

    当时的西域,主要有三股势力在相互争斗。除了唐朝之外,还有吐蕃和阿拉伯帝国。

    随着唐朝在西域防御能力的衰退,这为吐蕃和阿拉伯帝国提供了入侵时机。

    但是阿拉伯帝国并没有趁机东进,而是派兵协助唐朝平叛。这说明,阿拉伯帝国无意或者无力进入葱岭以东的地区。

    为了平乱,唐朝不但撤回了西域安西和北庭的边防军,也调回了陇右和河西原本防备吐蕃的军队。

    吐蕃人十分狡猾,他们不直接出兵侵占西域,而是先从河西走廊下手,切断了中原与西域的联系。安史之乱的数年间,河西、陇右数十州尽皆失陷,吐蕃一路打到了长安。这才有了白居易在诗中所言“平时安西万里疆,今日边防在凤翔”的局面。

    安西、北庭还未失守,却失联了,变成真正的“孤悬绝域”。

    唐代宗永泰二年(766年),名将郭子仪的侄子郭昕临危受命,前往安西都护府协助西域唐军,后来成为末任安西都护。不曾想,他这一出塞,从此就回不去了。

    大历三年(公元768年),唐代宗下诏表扬郭昕和曹令忠。但就算代宗有足够的兵力,面对长达千里的河西走廊,援军也进不了西域。

    安西兵基本上都来自中原,朝廷规定四年一换,其实普遍存在超期服役的情况。士兵虽然无时不思念家乡,不过郭昕擅长用兵,把士兵当成亲兄弟,大家都愿意为大唐而战,为郭将军而战。

    吐蕃要想控制西域,就必须先拿下都护府所在的龟兹。郭昕以微弱的兵力,独自抵抗吐蕃大军。

    后来的唐德宗,能给安西将士做的,只有加官晋爵,实质性的帮助等于零,河西走廊根本过不去。西域的唐军,后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