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沙陀英雄 (第3/3页)
衡娶到这个贵妇,当然奉若天神不敢得罪,除了上朝办事以外,每天呆在内宅和公主厮守。郭淑妃爱女情深,也经常去探问,甚至留在公主的府第深夜不归,皇宫里面便生出一种谣言,说是韦保衡和丈母娘关系不清不楚,懿宗毫不过问。韦保衡两年中不停升迁,由翰林学士升到郎中、中书舍人、兵部侍郎承旨、开国侯,一直到集贤殿大学士,年纪轻轻的就挤身于宰辅的高位。
同昌公主还算是一个不错的妻子,不但容貌美丽,而且性情温婉,乖巧宜人,绝没有一般皇家公主那般的刁蛮任性。
不过同昌公主自幼体弱,在韦家又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反而养出许多病来。三天两头倒卧病榻,日渐消瘦,这可急坏了韦家老老少少,他们到处寻医问药,宫中数十名御医也不停地穿梭于公主床前,但一切都无济于事,咸通十一年初秋,同昌公主终于撒于人寰。
听到爱女的死讯,唐懿宗有些支撑不住,趴在龙椅上大放悲声,他把女儿的死一古脑地归责于御医。当即下旨将韩宗邵等二十几名御医斩首,同时将他们的亲族三百多人也收入京兆大牢之中。
唐懿宗的不仁之举,引起了朝廷内外的纷纷议论,举国上下忿忿不平。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刘瞻认为二十几位御医人死不能复生,但他们的亲族如果能释放出来,或可安抚一下民心。于是上疏启奏:“生命长短在于天定。公主有疾,深触陛下慈怀。韩宗邵等人备施方术非不尽心;而祸福难移无力回天,致此结局也是无奈。今牵连老少三百余人入狱,天下人议论纷纷多有不平。陛下仁慈达理,岂能被人妄议。伏愿陛下收回圣旨,宽释牵连者!“刘瞻的奏词有理有节无可挑剔,京兆尹温璋也奏请附议。唐懿宗大声叱责二人犯上。同时罢了他们的职务,刘瞻贬为荆南节度使,温璋贬为崖州司马,责令两人三日内离京赴任。
温璋性情耿直,被贬南蛮之地自然激愤,他叹息道:“生不逢时,死何足惜!”当天夜里就在家中服毒自尽。唐懿宗听到温璋的死讯后狠狠地说:“恶贯满盈,死有余辜!”
刘瞻离开长安赴任以后,驸马韦保衡大权在握,他与另一宰辅路岩串通一气,硬说刘瞻与御医同谋害死公主;唐懿宗信以为真,又把荆南节度使刘瞻贬为康州刺史,一个昏君的嘴脸暴露无遗。
残阳如血,天地间孕育着新一轮动荡。
先是浙东爆发裘甫起义。
为反抗唐朝的苛捐杂税,私盐贩子出身的裘甫起兵攻破明州(今浙江宁波),打开府库赈济穷人,队伍迅速壮大。裘甫铸印名为“天平”,意思是代替上天为百姓平均财富。
裘甫起义军席卷浙东多个州县,所到之处皆为帝国财赋重地,起兵七个月后被平定。
咸通四年(863年),唐军与南诏交战,徐州派出800人前往桂州(今广西桂林)戍守。这批戍卒一去就是五年,迟迟等不到换防,向上级问起此事,官员只是以库藏空虚、花费太大为由搪塞,完全不把他们当回事。
这帮徐州人一怒之下发动兵变,拥护庞勋为首北归。沿途百姓群起响应,庞勋的军队迅速扩张到了二十万人。
庞勋攻打宋州失利,准备转攻亳州,朝廷命大将康成训前往平叛,同时派朱邪赤心带着三千沙陀骑兵跟随协助。康成训在取得几场胜利后便目空一切,认为庞勋叛军不值一提,结果在某次渡河作战时被伏兵包围,几乎全军覆没,朱邪赤心带领五百骑兵奋力将康成训救出。庞勋想一鼓作气干掉这位唐军主帅,派出八万大军与唐军作战,朱邪赤心亲率沙陀骑兵左冲右突,叛军大乱败退.朱邪赤心乘胜追击奋勇杀敌,给康成训和朝廷留下了深刻印象。
庞勋叛乱平息之后,朱邪赤心被封为云中节度使,赏赐豪宅别墅,并赐以国姓李,名国昌,正式加入大唐皇籍,后又调任振武节度使,镇守大唐西北边疆。
李克用是李国昌的大儿子,老妈姓秦。相传秦氏怀孕十三个月时,胎儿李克用才极不情愿地从娘胎里出来。小baby刚一出生,产房中瞬间充满了彩虹之光,庭院之内白气升腾,连院里的井水都暴涨溢出,一片祥瑞之兆。
李克用刚会说话时,就喜欢学军队里那些黑话,长成半大小子时,就能纵马骑射。十三岁的某天,李克用领着一群跟班出城打野,抬头看见两只野鸭正卿卿我我比翼双飞,当即弯弓搭箭,啪啪两声将这对小夫妻射下。众跟班无不佩服,最后总结为六个字——秀恩爱、死得快。
庞勋作乱时,李克用十五岁随父出征,冲锋陷阵勇过三军,因为他嗓门大,发起军令来咋咋呼呼的,跟乌鸦一样,友军给他起了个李鸦儿的绰号,而且李克用先天残疾,有一只眼睛失明,江湖人称“独眼龙”。或许正是这一先天缺陷,使得他箭法奇准,百步穿杨。
庞勋遭到沙陀骑兵追击后,想折道返回彭城,最后在突围中战死。
在官军步步逼近的情况下,义军内部矛盾日益暴露。一些义军叛逃退据山林,反过来劫杀义军。
庞勋之乱平定后,李国昌封官晋爵,李克用也落了个云中牙将的武职。驻守云中时,李克用曾在自家别墅中饮酒作乐,完了搂着几个歌姬就睡。有个仇家想趁机谋杀他,提着刀溜进室内时,发现李克用睡的帷帐之中烈火熊熊,李克用就在烈火中安睡,这家伙以为神人下凡,吓得屁滚尿流转头就跑。
庞勋领导的桂林戍卒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但唐朝社稷为宦官把持,又兼藩镇割据,朝野倾颓,王气渐衰。诗人杜荀鹤在《山中寡妇》一诗中写到:
夫因兵死守蓬茅,
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
田园荒后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
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
也应无计避征徭。
意思是以往没有收成时,百姓会到相邻地区逃荒,但现在四处闹饥荒,没有一处可以投靠,百姓只好坐守乡里,等着饿死沟壑。之前那些免征的税,即使要征收也实无可征。然而,各州县还打着要向朝廷进贡和向三司上交钱款的旗号,继续加紧督促百姓交税,动不动就对百姓棍棒相加。老百姓即便拆屋伐木、卖儿鬻女,所得的钱也只能供吏卒们当酒食费用,根本交不到国库。有的地方除了租税外,还有其他各类徭役。朝廷如果再不抚恤救济,百姓实在没有生路了。
唐懿宗崇信佛教,不顾当时民生艰难,大肆铺张浪费,效仿宪宗到法门寺迎佛骨,“自京城至寺三百里间,道路车马,昼夜不绝”对于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农民起义,唐懿宗无能为力。
关于中国古代农民起义的原因,南北朝的罗研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要是能让老百姓家里有五只鸡、一头母猪,睡觉有床被,锅里有饭吃,就算有苏秦、张仪这样的谋士来煽动,韩信、白起这样的名将来指挥,也不能使一个人成为盗贼。
总归无论是裘甫起义、庞勋起义,还是后来的王仙芝、黄巢起义,都发生在唐代农民生存环境空前恶劣的时期。当时农民主要面临两大危机:
一是土地问题。自均田制破坏、两税制推行之后,唐朝的土地兼并问题长期得不到抑制,到唐朝末年,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沦为流民,地主土地集中、不断兼并,贫富分化极为严重,以至“富者有连叶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
二是自然灾害。当时经济富庶的山东、河南一带遭遇连年的水灾、旱灾和蝗灾等天灾,而各地政府无力赈灾、欺上瞒下,百姓流离失所、无处容身。
走投无路的农民有了聚众起义的理由,那么谁会作为起义军的领袖,他又如何能够走上这个激荡的历史舞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