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3章 民兵 (第2/3页)
惊得嗓门都劈了,手在箱子上摸了又摸,“哪来的这么多枪?这得有三百多条吧!”
“爱国人士捐的,好不容易才运出来。”李海波随便找了个借口,“对了,小马和新仔呢?”
“小马上个月去根据地学习了,得些日子才能回来。”丁大栓从车斗上跳下来,拍了拍手上的灰,“新仔和我爹一大早就赶着牛车,送物资去游击队驻地了。
你看这日头,现在估摸也该在回来的路上了。”
李海波抬眼望了望天,日头已经爬到头顶,晒得地上的土都发烫。
他当机立断:“那我把车开到土地庙去等他们。这批枪耽误不得,必须马上送到游击队手中,夜长梦多。”
“好嘞!”丁大栓转身扬声喊道,“柱子,你骑上自行车,去迎迎我爹他们,让他们抓紧往回赶!”
柱子应了声,撒腿就往村里跑,那身影转眼就钻进了矮墙后头。
这时,四周的草垛、树后、矮墙阴影里窸窸窣窣动了起来,七八个壮汉陆续走了出来。
他们都穿着打了补丁的粗布便装,年纪参差不齐——最小的那个瞧着才十五六岁,脸上还带着稚气,手里紧紧攥着根磨得发亮的红缨枪。
年纪最大的那位头发都白了大半,背有点驼,手里拄着的“拐杖”却是杆英国产的单发马蒂尼黑火药枪,枪管上锈迹斑斑,一看就有些年头了。
众人的目光都直勾勾地盯着卡车,嘴里啧啧称奇,手指忍不住往车斗方向点。他们手里的家伙大多是老旧的汉阳造、老套筒,枪身磨得发亮,枪栓拉动时“哗啦”作响,透着股经年累月的沉实。
只有从老槐树上跳下来的那个小伙子,手里握着杆中正式步枪,枪身油光锃亮,算是这群人里最像样的家伙了。
李海波看着这些人,眼神里带着几分讶异,转头问丁大栓:“这些都是游击队的同志吗?”
丁大栓往地上吐了口烟丝,摆摆手:“不是,这些是我们村的民兵!”
“民兵?”李海波有些意外,“上海边上的村子还有民兵?”
“这话说的!”丁大栓梗着脖子笑了,“上海附近游击队都有这么多支,凭啥不能有民兵?
我们丁家村现在可是实打实的抗日堡垒村!全村二十多户人家,参军抗日的后生就有九个。
剩下的爷们,只要胳膊腿能动、拿得动枪的,全是民兵!”
丁大栓往路边吐了口唾沫,声音沉了沉:“随着这条运输线的担子越来越重,通过丁家村运往后方的物资也越来越多——药品、布匹、还有些电台零件,都是从城里想方设法弄出来的宝贝。
我们村的位置也就越来越重要,有时候一批货一次运不完,或者遇上鬼子巡逻队盘查,有些来不及运走的物资还得暂时囤积在村里的地窖和谷仓里。”
丁大栓抬眼望了望村口的方向,语气带着几分郑重:“李队长就是担心这些物资有闪失,更怕这条运输线断了,才特意请示了上级,秘密在村里拉起了这支民兵。
平时看着是种地的庄稼汉,真到了节骨眼上,手里的家伙可不比正规军的弟兄们差多少!”
他指了指旁边正在收拾路障的铁牛,又点了点远处望风的汉子:“咱民兵平时可不闲着。
白天轮流在村口放哨,信号树都放到了五百米外,一有动静立马报信;夜里就巡逻,村头村尾、仓库地窖都得瞅着,防着特务汉奸摸进来。”
“不光这些,”丁大栓顿了顿,声音提了些,“地里的活计忙完了,就集中练枪练格斗,张叔那杆老马蒂尼,准头比年轻人还稳呢!
遇上游击队需要帮忙,送个信、藏个物资、抬个伤员,全是咱民兵上。
前阵子还帮着转移了一名市里送出来的受了枪伤的同志。”
正说着,那扛着中正式步枪的小伙子大步走了过来。枪身保养得油亮,木质枪托被摩挲得泛着温润的光泽,一看便知是爱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