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流金年华 (第2/3页)
。这些人平时在学校学习,利用每天空闲的时候组织排练文艺节目。不过,如果说节目很有水准的话,那是有些恭维了,几个千篇一律的公式化节目,只是让窒息的日子增添一些笑料而已,绝无艺术可言。
如果谁进了宣传队,那就意味着此人有文艺细胞,而且根正苗红,有很强的发展潜力。如果干好了,说不定可以推荐参军入伍,也可以推荐到各厂矿、企业工作,说不定离吃皇粮的日子不远了。所以,一时间能否入宣传队,标志着能不能进步,今后有无发展潜力,是不是妥妥的潜力股。每当有人能进宣传队,平时演出时脸上、嘴上涂上红红的东西,煞是好看,如众星捧月一般,那个骄傲得让人目空一切,一时间能否参加宣传队就成了先进与落后的分水岭。
宣传队平时参加文化学习,定时或不定时组织文艺排练,有打鼓队、秧歌队等。说是文艺宣传队,由于文化知识及人才所限,节目极其粗糙。然而,在那个火红的年代,很多年轻人心潮澎湃、激情似火。
记得余家祠堂,那里曾是整个大队文化娱乐中心,说是文化娱乐中心,其实什么也没有。这里没有电影院,也没有固定的舞台装饰,没有吃喝拉撒的地方,甚至连一个像样的厕所也没有,更别说什么酒吧、咖啡馆之类的地方。在那个物质极度贫乏的时代,说它是一个文化娱乐中心,仅仅是一个符号而已,偶尔县里组织来放放电影,或者大队及学校宣传队组织文艺演出,村民们偶尔来凑热闹而已。
因为余村所处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它在源村的中间所在,上、下村去那里比较容易接受。所以,一旦有娱乐活动,比如有电影放映或者文艺演出的话,非在余家祠堂莫属。当时余家祠堂外面有一个球场,说是球场,它仅有两个破烂不堪的篮球架,风一吹摇摇晃晃的。还有那个地坪也是高低不平、坑坑洼洼,应当是年久失修所致。
还有,祠堂里面什么也没有,只是附近的余村村民老人过世后,家里人在这里办酒招待客人,办丧事的一个地方。多年后,余村每户集资一定的资金,从余家出来的在外工作的人每人一千元以上。然后,这个祠堂在一些有心人的组织下,被整理得焕然一新,据说,里面还收集了爱心人士的捐赠善款公示,我们家三兄弟几个人都榜上有名呢。尔后,由原S县史志办主任余生、县公安局原党委副书记余剑等几个人组织编撰了一本余氏家谱,里面收集了整个S县余氏家族的一些发展近况,算是为余氏家族立下了汗马功劳。
当时一旦有县里的电影队来源村放映,消息在广播里就会早早地发出,人们像过节一样开心,因为没有什么娱乐,这个放映电影成了大家最开心的节目了。大家早早地在外面的地坪上放上一张凳子,晚上吃了晚饭就早早地来到这里,等待电影放映的那幸福的一刻。当时县里的电影放映员叫余贤桥,大家喜欢叫他乔老爷,估计就是那部喜剧《乔老爷上轿》上演后风靡一时,余桥被诸位大侠赐名乔老爷,成了一时奔走相告的喜剧大师。
乔老爷老家也是余村,在县电影公司做放映员,论起辈分还是我的本家叔叔。每每在放映时远远地见到他,心里顿时无比兴奋,原来我的本家叔叔还有这技术,而且还吃着皇粮。每天都有免费的电影看,这个铁饭碗好得简直不能再好了,等我长大了,也要当个放映员,看电影都不用一个子儿。
他虽然没有给我们送来光明,却让我们在这个贫乏的日子里增添了一丝丝生机。这人生有四幸,“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我想当时我这远房叔叔给我们送来的也不亚于这样的“四大惊喜”吧。
每每到了放电影或者演出的时候,大队部最大的那位一号人物拿着话筒,在扩音机的帮助下,声音既洪亮又清脆。他老人家先轻咳几声,润润喉咙,表示他老人家今晚即将发表重要讲话。这时周围的人叽叽喳喳像一群麻雀说个不停,惹得老支书有些生气,他高声道:“大家请安静,请安静,今天我来说几句。”
听到老支书要说几句,大家依然没有安静下来,他们都知道老支书从来不乱骂人。即使他老人家到了最愤怒的时候,他也不会骂你一句脏话。所以,这时候大家还是你讲你的,我说我的,大家依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老支书不得已让放映员乔老爷把声音调得最大,果然,老支书的声音在扩音机里盖过了老少爷们的唠嗑声。
老支书说:“各位父老乡亲,大家晚上好!今晚放映电影(演出),这是上级领导对我们大队一千八百多名群众的高度关心和重视……”在若干重复的几句口号中,这位大人终于结束了今晚他的重要讲话。于是,他宣布电影就要开始放映了,今晚电影是革命故事片《红灯记》。
一天晚上,这电影正在放映中,战斗正在打响,大家看得正津津有味。原来天上还是蓝蓝的夜空,地上突然刮起了风,转眼间电闪雷鸣,眼看就要下暴雨了。而电影的画面上还出现英勇的战士,手拿爆破筒勇敢地冲向了敌人,欲与敌人同归于尽。放映员乔老爷眼看暴风雨就要来临,来不及拿上话筒说话,立马把放映机关了。边收拾边喊着快走快走,暴风雨来了,那狼狈劲让人觉得十分扫兴。本来看着很来劲,却突然出现了意外情况,在一万个不愿意的意念中,我与余林跟着母亲往家里赶。
母亲一边急着走一边嚷着说:“早知道下雨就不来了。这鬼天气,说翻脸就翻脸,以后还是别来看戏了,以免受这个罪呢。”
一听以后不准来看电影了,我与余林就急了,我说:“娘,不是这样的,今天晚上是特殊情况。您看,这雨也不是下得很大,就是淋几下雨,我们兄弟身体棒着呢,不会感冒,更不会吃药打针呢。”
余林也跟着说:“是的呢,哥说得对,这点雨算得了什么?我们学生看看电影什么的,可以增长知识,长些见识。娘不是经常说我们兄弟俩见识少吗?这电影一年就那么几回,不来看真的很可惜,何况都是免费电影。如果我们连电影都来看不了,我们兄弟俩怎么增长见识啊?”
母亲说:“不是我不给你们兄弟俩来看电影,你们看这鬼天气说下雨就下雨,刚才还是好好的天气,一下子就变脸了。这雨如果再大一些,淋在你们身上痛在你们娘的心里,如果真感冒病了那就麻烦了。你们兄弟俩从小就是弱不禁风,如果病的话还不是我的事?你父亲一直在外工作,一周也就回家一两次,病了就是你娘受累。”
我对母亲说:“不会的,我们注意就是。何况每次都带着雨伞,不会淋湿身上的。学校有时候白天还组织到县电影院看电影,也就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是为了从小培养我们学生的爱国情怀。既然学校连那么远的地方也组织去观看,到了我们大队这么近的地方,反而不去接受教育,这样的话真说不过去。”
母亲没有什么文化,见我们兄弟俩说得一套一套的,而且句句在理,她只好不再说什么了。她知道在知识方面太亏欠自己了,尽管当时我们还是小学、初中水平,但在认知上她感觉明显说不过我们兄弟俩,只好默认我们行为。
母亲说电影还是要看,只要不被雨淋湿她就放心了。我们兄弟俩齐声道,不会不会,我们自己会保护自己的,母亲听后才有些放心。从此以后,母亲也默认我们在天气好的时候,晚上与众伙伴到苏东大队,还有鸭上坪村去看电影。
尤其是去仁村大队看电影,估计有十来里路远,而且是晚上去,母亲有些不放心我们兄弟俩出门。她再三嘱咐我们兄弟俩把电筒带上,同时一再叮嘱一定要与小伙伴在一起不要分开,而且要与年纪大一些的哥哥姐姐在一起,如此互相之间好有个照看。
她还说,出门在外尤其是晚上一定要注意安全。这一路上特别是去仁村有一段山路比较难走,稍不注意就会跌个鼻青脸肿的,还有夏天夜行注意不要踩到蛇。这千叮咛万嘱咐,似乎我们兄弟俩永远长不大,母亲一万个不放心。有时说多了,我在心里想母亲如此啰唆干吗呢,这不是多此一举吗?不过我始终没有说出来,我知道她心里全装着自己孩子的冷暖,我们兄弟俩在她眼里永远都是小屁孩。
母亲特别强调,出门在外一定要与人为善,千万不要与别人发生冲突,凡事与人为善,多说好话。俗话说“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三句好话当钱使”,要学会赞美别人。告诫我们兄弟俩一定要记住,不要妄自尊大而自以为是,凡事不与人争高低,而在暗中积攒自己的本事才是硬道理。
她告诉我们,本来是去看电影娱乐的,如果与别人发生矛盾引起吵架之类的丑事,那就得不偿失。我们兄弟俩表态说知道,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