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各有稻粱谋(四) (第2/3页)
理清晰,掷地有声:“此乃破虏制胜之机!若朝廷上下齐心,扼守天险,召西军勤王,汴梁城下,便是金虏葬身之所!”
大殿内一片死寂,旋即爆发出巨大的哗然!
“好!李伯纪真乃国之柱石!”给事中吴敏激动得满脸通红,第一个高声喝彩。
“句句切中要害!此策可行!”中书舍人许翰也立刻站出来,声援李纲。
“荒谬!狂妄!祸国殃民之言!”
王黼因为隐瞒金人动向,治国不当被弹劾罢官,太宰首相交到了白时中的手中。
白时中像被踩了尾巴的老鼠,尖声厉斥,他脸上肥肉抖动,指着李纲,“金人铁骑横扫河北,势如破竹,郭药师5万常胜军尚且不敌而降!你李纲区区太常少卿,懂得什么军国大事?纸上谈兵,徒逞口舌之利!你这是要拿官家的安危,拿汴梁百万生灵的性命去赌你那虚无缥缈的‘战机’吗?”
他转向御座,换上一副痛心疾首的腔调,熟练地搬出祖宗成法:“官家!谨记真宗皇帝澶渊旧事啊!当年若非真宗圣明,审时度势,采纳贤良之计与辽国议和,何来我大宋百年太平?当此危局,就该效法祖宗,暂避金人锋芒!与其议和,待其内部变乱!这才是老成谋国之道!求和纳币以纾祸,总好过玉石俱焚!”
“白相此言差矣!”
李纲怒发冲冠,厉声打断,“澶渊之盟是因我军射杀辽大将萧挞凛,真宗皇帝亲临澶州督战,双方旗鼓相当之下达成!是打出来的盟约!不是摇尾乞求得来的!今日金虏未损一兵一卒越过黄河,以何资格与我谈和?避战南逃,只会动摇国本,令河北军民寒心,天下解体!此乃误国误民之邪说!”
“李纲!你休得血口喷人!”
少宰(副相)李邦彦捧着戏腔唱曲:“咿~我大宋礼义邦~何必动刀枪?赏些金银帛~夷狄自退让~李纲无知太猖狂~赌社稷~博虚名~害得万民遭殃~!”
“狗屁!”
李纲气得浑身发抖,指着李邦彦的鼻子痛骂,“伶人何扰?礼义之邦?金人贪得无厌,如虎似狼!
今日予其财货,它明日便会索要更多!后日便会要我宗室为质!步步紧逼,永无餍足!你这套戏子伶人嘴脸,只会将大宋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千古罪人,说的就是你等!”
中书侍郎张邦昌阴沉着脸,语重心长接话了:“李少卿,你太过偏激了。孔夫子亦云:‘危邦不入,乱邦不居’。保民为仁政之本啊!官家仁德,难道忍心为了一个英勇的虚名,让汴梁城百万无辜百姓惨遭兵燹,生灵涂炭吗?”
吏部尚书王时雍(绰号“卖国牙郎”)立刻帮腔,他对着御座躬身,声音带着市侩的算计,却努力披上儒雅外衣:“陛下!《周易·系辞下》有云:尺蠖之屈,以求信(伸)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此乃圣人之教也!当此强敌压境,汴梁城太大,人也多,粮秣供应、城防调度皆非易事,万一有失,社稷倾危啊!
不若暂忍一时之屈,允其岁赐、通其商旅,以和待时。正合先贤所言:小不忍则乱大谋。待兵力齐聚,国力稍复,再图伸张不迟!此乃存身之道,制胜之谋!”
礼部侍郎冯澥则摇头晃脑,引经据典:“官家!《孟子·梁惠王下》有言:惟仁者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
(只有具备仁德的君主,才能以大国的身份去侍奉小国。因此,商汤曾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