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各有稻粱谋(六) (第2/3页)
石纲车未停轮,金戈已到黄河滨”。
“金腰带,银腰带,赵家世界,朱家坏”,该谚语直指“六贼”之一的朱勔。
...
大庆殿的龙涎香还没散尽,赵桓坐在那张雕龙椅上,屁股底下像垫了块烧红的烙铁。
简陋登基大典上的三呼万岁还在耳边嗡嗡响,可他盯着阶下那片黑压压的官帽,只觉得喉咙发紧,这大宋的江山,就这么砸到了他手里。
既然如此,该他做的就得干了。
“传朕旨意。”
“司马光、文彦博、苏轼等诸公,当年蒙冤者,一律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阶下先是一静,随即响起细碎的骚动。
有老臣摘下冠带,额头抵着地砖,肩膀微微发颤。
赵桓看在眼里,心里清楚,这一步走对了,新党旧党斗了几十年,如今金人都打到家门口了,再窝里斗只能是死路一条。
右司谏陈过庭往前跨了一步,激动得袍角都在颤:“官家圣明!此乃安定士心之举啊!”
赵桓抬手压了压,殿内的骚动渐渐平息。
他看着阶下那些或激动或审慎的面孔:“还有,即日起,太学生、民间士人,凡有安邦之策、抗金之见,皆可上书言事。登闻鼓院不得推诿,须当日呈朕览阅。”
这话一出,阶下的骚动更甚。
有年轻官员眼中闪过惊喜,也有老臣面露担忧。赵桓却不管这些,他心里清楚,如今大宋已是危在旦夕,只有广开言路,才能集思广益,找到抵御金人的良策。
果然,太学生陈东便带着数百名学子伏阙请愿。
他们跪在宫门外,高声呼喊着“杀贼、拒和、抗金、保京”的口号,声震朝野。
赵桓站在宫墙上,听着下面的呼喊,
心中五味杂陈。
他虽有犹豫,担心此举会引发不必要的动荡,但看着学子们一张张充满热血的脸庞,还是让人传出话去,接纳了他们的诉求。
消息传开,汴京士民抗金热情被极大地激发了。
街头巷尾,人们都在议论着如何抵御金人,不少民间士人也纷纷提笔写下自己的抗金良策,送到宫中。
解决了言路的问题,赵桓又将目光投向了财政。
道君留下的烂摊子,让国库早已空虚。没有充足的军费,抗金便是一句空话,谁给你饿着肚子打仗?
“传朕旨意,裁撤应奉局、造作局等机构。”赵桓在朝堂上宣布,“这些机构耗费民脂民膏,如今国难当头,再留着已是无益。”
应奉局和造作局是蔡京为满足赵佶奢靡生活而设立的,负责搜罗奇花异石、制作精美工艺品,耗费巨大。
裁撤这两个机构,虽能节省一些开支,但对于庞大的军费来说,不过是杯水车薪。
赵桓并未气馁,他又下令停止艮岳工程,艮岳是赵佶耗费巨资修建的皇家园林,里面奇珍异宝无数。
停止这项工程,民心军心皆得。
紧接着,赵桓开始着手调整军事部署,要抵御金人,必须有强大的军队。
“传朕的旨意,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