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长烟落日孤城闭(五) (第3/3页)
0文。)当过去十文钱用,过几天物价就会暴涨一次,简直就是钱不是钱,那是沙土。
“李大哥,我跟你说。”马小五凑到他耳边,唾沫星子喷了他一脸,“那红姐儿有绝活傍身..倒浇蜡烛、老树盘根、仙人上树...你见识过就晓得呐。”话没说完,又一声砲响,震得脚下的地都在颤,众人哈哈大笑:“还敢打扰爷们快活!等回来再收拾你们!”
李骁被他们裹挟着往前走,雪地里的脚印歪歪扭扭,像一群醉汉,街边房子里,可见到苦难的百姓正在搭设祭台。
小年最核心的活动是“祭灶”,祭祀的对象是“灶神”(又称“灶王爷”“灶君”)。人们认为灶神掌管家庭祸福,每年腊月会上天向天帝汇报一家善恶,因此需在此时祭祀,祈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小年是春节前的倒计时,人们会开始集中采购、制作年货,为除夕和新年做准备。
可太原城里的风,吹过断墙残垣,连灶王爷的影子都卷不起来。
街角一间塌了顶的土屋,漏出点昏黄的光。
瞥过去,见个老婆婆正蹲在三块拼起来的破瓦片前,手里捏着半截炭条,在瓦上画得歪歪扭扭。那该是灶神像,眉眼画得太急,嘴角撇着,倒像是在哭。她从怀里掏出个纸包,颤巍巍打开,里面是半块糠饼,碎得能当粉撒。
“灶王爷,”她的声音比风还轻,哈出的白气一下就散了,“今年没糖,就这点吃食...您将就着,求您让金狗别破城,求您让这娃活下去...”
旁边缩着个小丫头,头发枯黄得像堆乱草,眼睛却亮得吓人,直勾勾盯着那糠饼。老婆婆摸了摸她的头,手背上的冻疮裂着血口子:“这是给灶王爷的,等开春了...”
巷口的院落中,女子正用石头碾着一小捧带壳的小米。她手里攥着半根银钗,是陪嫁的物件,其它的刚换了这把米。
她想给病榻上的家人熬口稀粥,这便是她能备下的“年货”,远处砲声轰隆,她手一抖,小米撒了半把,慌忙用冻裂的手指去拢,血珠滴在米上,像撒了把红豆。
“糖!我有糖!”童声刺破雪天,几个衣衫褴褛的孩子围着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她举着块沾泥的糖渣,兴奋得脸通红:“给灶王爷吃!甜的!”她小心翼翼舔掉泥,露出点发黄的糖色,孩子们的眼睛亮得像星子,忘了肚子饿,也忘了昨夜巷子里的哭喊。
此时城内传来民谣声,那是百姓们往年都会唱的,调子跑没了边,带着哭腔,却渐渐有人跟着哼。混着远处的砲声、风声,竟也有了点“年味儿”——是苦的,是冷的,却透着点互相依偎的热气:
“二十三,糖瓜粘;灶王爷的嘴儿甜。麦芽糖拉成丝,甜到心里蜜样滋。二十四,扫房子,蛛蛛网儿全扫光。窗明几净迎新年,神佛欢喜降吉祥。
二十五,磨豆腐,浆水白白像牛乳。捏成方块藏缸底,除夕端出敬先祖。二十六,去割肉,肥瘦相间挂梁头。孩童踮脚盼红烧,馋得口水顺嘴流。
二十七,杀公鸡,红冠金爪摆宴席。鸡毛拔净留尾羽,插在门楣辟邪气。二十八,贴花花,桃符新写好人家。神荼郁垒把门守,鬼魅见了忙逃煞。
二十九,打年酒,新酿米酒缸里浮。先敬天地再敬友,喝得脸红暖乎乎。三十夜,盼五更,灶王爷回府显灵。糖果摆上灶台面,来年五谷保丰登。”
有人跟着哼,人们唱着唱着就哭了,哭声混着咳嗽,风从破门灌进来,把歌声撕成碎片,混着咳嗽声、呜咽声,在断壁残垣间打旋。
城里没有糖瓜,没有饺子,没有灯火,只有无尽的饥饿、寒冷和恐惧。人们用最卑微的方式,维系着一点点对“年”的念想,在绝望中,祈求着能多活一天。
一行人心情沉重,但那早已豁出去不怕死的心态,又能直面更多苦难。
“到了!”
马小五喊了一声,指着前面那排低矮的房子,红灯笼在风雪里摇摇晃晃,像鬼火,妖艳打扮的女子们争相拉人,娇声浪语,李骁被他们推搡着往里走,鼻尖钻进一股脂粉味,混着劣质酒气,让他一阵恶心。
“今儿咱请客!”袁振海拍着胸脯,声音在喧闹的屋里格外响,“谁也别跟咱抢!”看着他们涌进去,听着里面传来浪笑和打骂声。
李骁靠在门框上,望着外面漫天的雪,和远处城楼上微弱的火光。或许他们说得对,在这朝不保夕的太原城里,谁知道明天会不会死?而生命在逼近的恐惧面前会丧失理智,他深吸一口气,正准备跨过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