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两年已过 (第2/3页)
爱,侄辈幼小,更有如狗娃、如师兄这般挚友亲眷……我若只图自身刚直之名,却置他们于险境风波之中,于心何忍?此非我之所愿。”
“恩师教我圆融之道,并非苟且,而是于坚守底线之上,寻一可行之道,以求能真正护佑想护佑之人,做成想做之事。
周老大人点我走能臣之路,或许,正是看清了此点。
能臣之路,虽无直臣那般轰轰烈烈,然能脚踏实地,为民请-命,为国分忧,未必不能同样光耀千秋,福泽黎民。”
季景行听着他这番肺腑之言,脸上的惋惜渐渐褪去,化为深深的动容和认同。
他重重一拍大腿,慨然道:“好!说得好!师弟,是师兄想岔了!你能有此见识,有此担当,远比追求那虚名更为可贵!师父若是知晓,定然老怀甚慰!能臣好!能臣好啊!于国于民,更为实惠!”
师兄弟二人相视一笑,心中那点小小的遗憾,彻底烟消云散。
茶香愈醇,情谊愈厚。
望着远处那翻涌的湘江水,王明远的心绪慢慢发散。
他知道,选择了这条路,便意味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要面对更复杂的局面,要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不断寻找平衡,但他心中信念却愈发坚定。
他无法做那无牵无挂、一往无前的利剑,那他便努力成为一棵大树,根系深扎于泥土,枝叶尽力伸展,既能为自己珍视的人遮风挡雨,亦能为需要荫蔽的人提供一方清凉。
——————
自那日后,书院里的议论风波渐渐平息,王明远的生活重归固有的节奏,却也比往日更加忙碌。
除了甲班日益艰深的课业,他还需定期前往后山,接受周老太傅认他为“记名弟子”后的考校与指点,老太傅的要求比之以前也更为严苛。
经义策论,务必精深透辟;算学推演,力求严谨创新。
王明远打起十二分精神,如饥似渴地吸收着这位帝师倾囊相授的学识与智慧。
时光便在朗朗书声与默默苦读中悄然飞逝。
春去秋来,寒暑交替。
岳麓山的枫叶红了一次,又落了一次;山涧的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