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地下三层 (第2/3页)
始不受控制地剧烈颤抖,最终死死按住了那张照片,指节因用力而发白。
“那天……他们不让救护车下去。”老人的声音沙哑干涩,像被砂纸打磨过,“他们在对讲机里一遍遍地喊,‘下面没人’,‘情况已控制’。我把孩子抱上来的时候,他还睁着眼……小小的,看着我……”
她的眼泪终于决堤,滚滚而下,“可他们说,新华百货没有B3层,所以死的……也不是人。”
这句话像一记重锤,狠狠砸在沈默和苏晚萤的心上。
原来,那三十七分钟的生命,从一开始就被定义为“不存在”。
陈慧兰颤抖着从贴身的衣袋里摸出一个用塑料袋层层包裹的纸片,早已被岁月侵蚀得又黄又脆。
那是一份急救单的复印件,她藏了整整四十年。
在急救单的背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名字,一共八十七个。
“这是那天……所有在B3的摊主。”
拿到名单后,沈默立刻投入到对新华百货的技术分析中。
他调取了近一个月的电梯运行数据,发现了一个诡异的模式:每一次电梯屏幕上出现“B4”的字样前,主控系统都会有零点几秒的断连,随即接入一个未在系统内注册的备用控制模块。
信号的物理来源,惊人地指向了楼顶废弃的水箱间。
是夜,沈默独自潜上了天台。
水箱间里锈迹斑斑,空气中弥漫着铁锈和死水混合的怪味。
在一个角落,他找到了那个信号源——一台庞大而古老的老式继电器阵列。
无数电线杂乱地纠结在一起,其连接方式与八十年代的电梯控制系统有几分相似,却又以一种完全不合逻辑的方式,强行“寄生”在现代化的电梯网络上。
更让他毛骨悚然的是,在控制板上,贴着一张泛黄的值班表。
表格大部分是空白的,只有最下面用一种僵硬的笔迹填写了三行。
那三个名字,正是近期失踪的三名维修工。
而在他们名字后面的签到时间一栏,赫然写着同一个标识——B4:00。
他们不是失踪了,他们是去“上班”了。
这个认知让沈默明白,B4层是一个会自我“补全”的循环。
只要它的存在被掩盖,它就会吞噬掉试图揭开真相的人,让他们成为这个谎言的一部分。
要打破这个循环,就不能用常规的物理方式对抗,必须用一个更强大的“认知”去覆盖它。
一个大胆的计划在他脑中成型——“认知诱饵”。
他以大厦拆迁办公室的名义,制作了一份红头文件式的告示,郑重地贴在了那部闹鬼电梯的轿厢内。
告示内容很简单:“经研究决定,原新华百货B4层即将重新规划,启动公开招商。为补偿历史遗留问题,原B3层商户家属享有优先入驻权。”
他在电梯内隐蔽的位置安装了微型监控,静待鱼儿上钩。
第一天,风平浪静。
第二天,依旧如此。
直到第三天下午,一个负责楼层保洁的清洁工进入电梯,他眼神不好,凑近了那张红色的告示,一字一句地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