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监控录像 (第2/3页)
,将一段城市记忆信息直接编码进他们尚未发育完全的听觉神经中。
参与者名单的第一行,用钢笔清晰地写着两个字:沈默(3岁)。
而在监护人签名一栏,是沈秋岚那熟悉又陌生的笔迹。
更让苏晚萤感到窒息的是报告的附录部分。
其中详细列明了该项目使用的核心音频刺激源,正是由陆知寒亲手设计,并命名为“纯净频率原型波”的一段特殊音频。
报告下方还有一行手写的备注:该原型波的迭代版本,已成功嵌入城市中心信号发射塔,作为背景信号持续播送。
那段折磨了沈默二十多年的18.5kHz高频噪音,其最原始、最纯粹的版本,竟是在他三岁时,由他的母亲亲手植入了他的记忆。
市中心医院的CT室里,气氛凝重得几乎能滴出水来。
陈医生反复审视着电脑屏幕上沈默耳蜗的三维重建图像,眉头紧锁。
他将图像放大,旋转,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
最终,他摘下眼镜,用一种前所未有的沉重语气开口:“沈默,你的耳朵……可能不是病了。”
他指着屏幕上一处呈现出精密螺旋结构的骨质增生,“你看这里,它的形态、密度和分布,完全不符合任何已知的病理性骨化特征。它……它更像是一种‘结构性适配’。就好像一根天线,被技术人员用最精密的手法进行了调校,只为了能完美地接收某一个特定的频段。”
陈医生深吸一口气,艰难地吐出结论:“你的耳朵,不是坏了,是被人为改造成了一个接收器。而且,根据骨骼的生长痕迹判断,这种改变,很可能从你三岁时就已经开始了。”
三岁。
这个词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沈默记忆的闸门。
他猛然想起自己最早的病历上,主治医生记录下的那句含糊不清的描述:“患儿情绪激动,持续指向展厅内某张照片,疑似产生幻觉。”
那不是幻觉。
他现在知道了,那是他小小的、被改造过的耳朵,第一次“听见”了那张照片里残留的声波回响。
消息在小队内部迅速汇总,线索如同一条条溪流,最终汇向同一个深潭。
小舟在振动板上用手语比划着他的最新发现:他追踪到的最后一道异常波纹,在发射塔附近并没有消散,而是像一根拥有生命的藤蔓,沉入了地下,沿着某种未知的路径,向着城市最中心的位置悄悄蔓延。
沈默立刻调出周工绘制的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