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提交报告:决定的勇气 (第1/3页)
郭海林站在12楼办公室的门口,手指攥着钥匙串,金属碰撞的脆响在空荡的走廊里荡开。墙面的绿萝垂着叶子,叶尖沾着点灰尘——上次他帮它浇水,还是上周和奕涵视频的时候,奕涵说:“海林,你办公室的绿萝该剪剪了,像个没梳头发的小朋友。”
他深吸一口气,把钥匙插进锁孔。拧动的瞬间,门里飘出一丝熟悉的味道:是奕涵喜欢的薰衣草香薰,去年生日他送的,瓶身还刻着“一起实现约定”。门缓缓推开,阳光从落地窗斜斜照进来,落在办公桌上,照得那本藏青色硬壳相册泛着暖光。
他打开抽屉。里面的东西不多:一支刻着“奕涵赠”的钢笔、一盒没拆完的润喉糖(上次调研时农户塞给他的)、还有那张樱花树下的合照。照片的边角有点卷,显然被翻了很多次——两个穿着学士服的年轻人,站在漫天樱花里,奕涵的头靠在他肩膀上,嘴角挂着甜甜的笑,手里举着一片樱花,说:“海林,等我们毕业,一起把家乡的梅干菜带出去!”
照片背面的字迹有点褪色,但依然清晰:“拉钩,不许反悔!”
郭海林的手指轻轻抚过那行字,指尖传来纸的粗糙感,仿佛又回到了四年前的春天。
那天,樱花落得像雪。奕涵穿着米白色的连衣裙,踮起脚,把一片樱花别在他的学士帽上,说:“海林,等我们赚了钱,要在县城开一家梅干菜专卖店。门口种满樱花,就像这里一样。”
他笑着把她抱起来,转了个圈:“没问题!我负责找销路,你负责做最正宗的梅干菜,到时候请全校同学吃!”
奕涵的笑声像银铃,落在樱花丛里,落在他的心上。
抽屉里还有一本棕色相册,封面贴着“农村调研·2023年春”的标签。郭海林把它拿出来,翻开第一页,就看见王大爷的手——布满老茧,指节变形,正握着一根竹条,专注地编筐。照片下面写着他的笔记:“王福顺,65岁,竹编手艺第四代传人,竹编厂每月销量23个筐,仅够覆盖成本。”
记忆一下子涌进来。
上个月去农村调研,清晨5点,王大爷带着他去竹编厂。院子里堆着成捆的竹子,露水打湿了裤脚,王大爷蹲在地上,用刀劈开竹子,竹片发出“咔嚓”的声音,他说:“海林,你看这竹片,要选三年生的慈竹,韧性好,编出来的筐不会裂。”
郭海林举着相机,镜头里的王大爷,眼角的皱纹里都是骄傲:“我爹当年编的筐,能装五十斤稻子,用十年都不坏。现在年轻人都去城里打工了,没人愿意学这手艺……”
说到这里,王大爷的声音哑了。他拿起一个刚编好的小竹筐,递给旁边的小女孩:“丫丫,给你装糖吃。”
丫丫笑着接过,蹦蹦跳跳地跑开,扎着羊角辫的脑袋上,还戴着王大爷用竹片编的小帽子。
相册里夹着一张农户签名纸,上面签满了名字:有的字迹工整,像村里的老师;有的歪歪扭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