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回 消长无常 (第2/3页)
提督雍、凉等处兵马。
领诏去讫,有细作飞报入川。
诸葛亮大惊言:司马懿深有谋略,必为蜀中之大患,不如先起兵伐之(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参军马谡言:今亮平南方回,军马疲敝,只宜存恤,谡有一计,使司马懿自死于曹睿之手,未知亮钧意允否?
诸葛亮问是何计,马谡言:密遣人往洛阳、邺郡等处,布散流言,道懿欲反,更作司马懿告示天下榜文,遍贴诸处,使曹睿心疑,必然杀懿也。(君臣不和,必有内变)
诸葛亮从之,即遣人密行此计去了。
邺城门上,忽一日见贴下告示一道,守门者揭了,来奏曹睿。
睿观之,其文言:
骠骑大将军总领雍、凉等处兵马事司马懿,谨以信义布告天下:昔太祖武皇帝,创立基
业,本欲立陈思王子建为社稷主;不幸奸谗交集,岁久潜龙。皇孙曹睿,素无德行,妄自居
尊,有负太祖之遗意。今吾应天顺人,克日兴师,以慰万民之望。告示到日,各宜归命新君。如不顺者,当灭九族!先此告闻,想宜知悉。
曹睿览毕,大惊失色(一纸空文,威力如此之巨乎?),急问群臣。
太尉华歆奏言:司马懿上表乞守雍、凉,正为此也,先时太祖武皇帝尝谓臣言: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以兵权,久必为国家大祸。今日反情已萌,可速诛之(国家大事,岂可因只言片语而决之!)。
王朗奏言:司马懿深明韬略,善晓兵机,素有大志,若不早除,久必为祸(人才重用为上,不能为所用,除之不迟也!)。
睿乃降旨,欲兴兵御驾亲征(老臣装傻,新帝稚嫩,曹魏如何长久?)。
大将军曹真奏言:不可,文皇帝托孤于真等数人,是知司马仲达无异志也。今事未知真假,遽尔加兵,乃逼之反耳。或者蜀、吴奸细行反间之计,使魏君臣自乱,蜀、吴却乘虚而击,未可知也,睿幸察之。(有血缘关系的才是亲人!此处得之!)
睿问:司马懿若果谋反,将奈何?(如此不信司马懿乎?)
真言:如睿心疑,可仿汉高伪游云梦之计(汉初韩信因为功大被封为楚王,由于韩信势力过大招致汉高祖刘邦的猜忌,刘邦假装去云梦泽游玩,趁韩信迎接的时候将韩信擒下,最后把韩信软禁贬为淮阴侯。)。御驾幸安邑,司马懿必然来迎;观司马懿动静,就车前擒之,可也。
睿从之,遂命曹真监国,亲自领御林军十万,径到安邑。
司马懿不知睿故,欲令天子知懿威严,乃整兵马,率甲士数万来迎(兵对兵,将对将!束手就擒,愚不可及!)。
近臣奏言:司马懿果率兵十余万,前来抗拒,实有反心矣。(近臣与权臣死敌耶?)
睿慌命曹休先领兵迎之,司马懿见兵马前来,只疑车驾亲至,伏道而迎(行动比语言更有说服力!)。
曹休出问:仲达受丕托孤之重,何故反耶?
懿大惊失色,汗流遍体,乃问其故,休备言前事。
懿言:此吴、蜀奸细反间之计,欲使魏君臣自相残害,吴、蜀却乘虚而袭,懿当自见睿辨之。
遂急退了军马,至睿车前俯伏泣奏言:懿受丕托孤之重,安敢有异心?必是吴、蜀之奸计,懿请提一旅之师,先破蜀,后伐吴,报丕与睿,以明懿心。
睿疑虑未决,华歆奏言:不可付之兵权,可即罢归田里。
睿依言(无罪罚之,何以服众?),将司马懿削职回乡,命曹休总督雍、凉军马。
曹睿驾回洛阳。
四、战天意 老将助力
细作探知此事,报入川中。
诸葛亮闻之大喜言:今既中计遭贬,亮有何忧!
次日,后主早朝,大会官僚,诸葛亮出班,上《出师表》一道。
表曰: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罢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
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
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
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
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以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穆,
优劣得所也。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