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学三国 > 第一百回 将帅不和 斗法回师

第一百回 将帅不和 斗法回师

    第一百回 将帅不和 斗法回师 (第3/3页)

人可从正东生门打入,往西南休门杀出,复从正北开门杀入:此阵可破,陵等小心在意!

    戴陵在中,张虎在前,乐綝在后,各引三十骑,从生门打入,三人杀入蜀阵,只见阵如连城,冲突不出。

    三人慌引骑转过阵脚,往西南冲去,却被蜀兵射住,冲突不出。

    三将不能相顾,只管乱撞,喊声起处,魏军一个个皆被缚了,送到中军。

    诸葛亮坐于帐中,左右将张虎、戴陵、乐綝并九十个军,皆缚在帐下。

    诸葛亮将众人衣服脱了,以墨涂面,步行出阵,司马懿见之大怒,即指挥三军,奋死掠阵,懿自拔剑在手,引百余骁将,催督冲杀。

    两军恰才相会,关兴一彪军从西南上杀来,懿分后军当之,复催军向前厮杀。

    姜维引一彪军悄地杀来,蜀兵三路夹攻,懿大惊,急忙退军。

    蜀兵周围杀到,懿引三军望南死命冲击,魏兵十伤六七,司马懿退在渭滨南岸下寨,坚守不出。

    诸葛亮收得胜之兵,回到祁山时,永安城李严遣都尉苟安解送粮米,至军中交割。

    苟安好酒,违限十日,诸葛亮大怒言:亮军中专以粮为大事,误了三日,便该处斩!安今误了十日,有何理说?喝令推出斩之。

    长史杨仪言:苟安乃李严用人,又兼钱粮多出于西川,若杀安,后无人敢送粮也。(凡

    事不可看表面!)

    诸葛亮乃叱武士去安缚,杖八十放之(徇私枉法,倒霉活该!),苟安被责,心中怀恨,连夜引亲随五六骑,径奔魏寨投降。

    懿唤入,苟安拜告前事。

    懿言:诸葛亮多谋,安言难信,安能为懿干一件大功(唯有行动才能打败一切不安。),懿那时奏准天子,保安为上将。安言:但有甚事,即当效力。

    懿言:安可回成都布散流言,说诸葛亮有怨上之意,早晚欲称为帝,使刘禅召回诸葛亮(传言:刘邦问萧何、韩信:若想夺得天下,其各需要多少人马?萧何言:约十万之众;韩信言:三、五黄口小儿即可。因此,刘邦对韩信起了杀心。):即是安之功矣。

    苟安允诺,径回成都,布散流言,说诸葛亮自倚大功,早晚必将篡国。

    宦官闻知大惊,即入内奏帝,细言前事。

    后主惊讶问:似此如之奈何?宦官言:可诏还成都,削亮兵权,免生叛逆。

    后主下诏,宣诸葛亮班师回朝(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

    蒋琬出班奏言:亮自出师以来,累建大功,何故宣回?后主言:禅有机密事,必须与亮面议。即遣使赍诏星夜宣诸葛亮回。

    使命径到祁山大寨,诸葛亮接入,受诏已毕,仰天叹言:禅年幼,必有佞臣在侧!亮如不回,是欺主矣,若奉命而退,日后再难得此机会也。(未能防患于未然,非智也!)

    姜维问:若大军退,司马懿乘势掩杀,当复如何?

    诸葛亮言:可分五路而退,今日先退此营,假如营内一千兵,却掘二千灶,明日掘三千灶,后日掘四千灶:每日退军,添灶而行。

    杨仪言:昔孙膑擒庞滑,用添兵减灶之法而取胜;今亮退兵,何故增灶?

    诸葛亮言:司马懿善能用兵,心中疑亮有伏兵,定于旧营内数灶;见每日增灶,兵又不知退与不退,则疑而不敢追。亮徐徐而退,自无损兵之患。(不知“虞诩”乎?故弄玄虚!)

    遂传令退军。

    司马懿料苟安行计停当,只待蜀兵退时,一齐掩杀,报蜀寨空虚,人马皆去。

    懿因诸葛亮多谋,不敢轻追,自引百余骑前来蜀营内踏看,教军士数灶,次日,又教军士赶到那个营内,查点灶数。

    回报:这营内之灶,比前又增一分。

    司马懿谓诸将言:懿料诸葛亮多谋,今果添兵增灶,懿若追之,必中亮计,不如且退,再作良图。懿回军不追。

    诸葛亮不折一人,望成都而去。

    川口土人来报司马懿,说诸葛亮退兵之时,未见添兵,只见增灶。

    懿仰天长叹言:诸葛亮效虞诩之法(虞诩乘羌军兵力分散的机会,日夜兼程地行进了一百余里。虞诩一路让官兵每人各作两个灶,以后每日增加一倍。尾随的羌军见虞诩的部队每天都在增加,不敢逼近。有人问虞诩:孙膑减灶而君增之;兵法日行不过三十里,以戒不虞,而今日且二百里:何也?”虞诩言:“虏众多,吾兵少,徐行则易为所及,速进则彼所不测。虏见吾灶日增,必谓郡兵来迎,众多行速,必惮追我。孙膑见弱,吾今示强,势有不同故也。”),瞒过懿也!亮谋略懿不如之!(“徐行则易为所及”,“亮徐徐而退”足见亮不知行军之要也!传言:司马懿通过诸葛亮增灶之法,知诸葛亮军事才能不佳。)

    遂引大军还洛阳。

    未知诸葛亮退回成都,竟是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