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回 功成身退 大权独揽 (第2/3页)
设朝,群臣皆奏言:可召回司马懿,权且罢兵。(盲人坐阵——瞎指挥)
睿言:司马懿善能用兵,捉公孙渊计日而待,众臣何必忧也?(还未彻底昏聩!)遂不听群臣之谏,使人运粮解至司马懿军前。
是夜,懿出帐外,仰观天文,忽见一星,其大如斗,自首山东北,坠于襄平东南。
各营将士,无不惊骇。
懿见之大喜,乃谓众将言:五日之后,星落处必斩公孙渊矣,来日可并力攻城。
众将得令,日夜攻打不息,箭如急雨,射入城去。
公孙渊在城中粮尽,皆宰牛马为食,人人怨恨,欲斩渊首,献城归降。
渊闻之,慌令相国王建、御史大夫柳甫,往魏寨请降。
二人自城上系下,来告司马懿言:请懿退二十里,建君臣自来投降。
懿大怒言:公孙渊何不自来?殊为无理!叱武士推出斩之,将首级付与从人。
从人回报,公孙渊大惊,又遣侍中卫演来到魏营。
司马懿升帐,聚众将立于两边,演膝行而进,跪于帐下,告言:愿懿息雷霆之怒,克日先送世子公孙修为质当,然后君臣自缚来降。
懿言:军事大要有五:能战当战,不能战当守,不能守当走,不能走当降,不能降当死耳!何必送子为质当?叱卫演回报公孙渊,演抱头鼠窜而去。
归告公孙渊,渊大惊,乃与子公孙修密议停当,当夜二更时分,开了南门,往东南而走。
渊行不到十里,山上一声炮响,一枝兵拦住,中央乃司马懿也,左有司马师,右有司马昭,二人大叫:反贼休走!
渊大惊,急拨马寻路欲走,胡遵兵到,左有夏侯霸、夏侯威,右有张虎、乐綝:四面围得铁桶相似。
公孙渊父子,只得下马纳降,懿在马上顾诸将言:懿前夜丙寅日,见大星落于此处,今夜壬申日应矣。
众将称贺言:懿真神机也!
懿传令斩之,公孙渊父子对面受戳。
司马懿遂勒兵来取襄平,未及到城下时,胡遵早引兵入城。
城中人民焚香拜迎,魏兵尽皆入城。
懿坐于衙上,将公孙渊宗族,并同谋官僚人等,俱杀之,计首级七十余颗,出榜安民。
人告懿言:贾范、伦直苦谏渊不可反叛,俱被渊所杀。
懿遂封其墓面荣其子孙,就将库内财物,赏劳三军,班师回洛阳。
二、托孤易主
魏主在宫中,夜至三更,见毛皇后引数十个宫人哭至座前索命,睿因此得病(平生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
病渐沉重,命侍中光禄大夫刘放、孙资,掌枢密院一切事务;又召文帝子燕王曹宇为大将军,佐太子曹芳摄政,宇未肯当此大任,坚辞不受。
睿召刘放、孙资问:宗族之内,何人可任?
二人久得曹真之惠,乃保奏言:惟曹子丹之子曹爽可也。睿从之。
二人又奏言:欲用曹爽,当遣燕王归国。(一山不容二虎!)睿然二人言。
二人遂请睿降诏,赍出谕燕王言:有天子手诏,命燕王归国,限即日就行,若无诏不许入朝。
燕王涕泣而去,遂封曹爽为大将军,总摄朝政。
睿病渐危,急令使持节诏司马懿还朝,懿受命,径到许昌,入见魏主。
睿言:睿惟恐不得见懿,今日得见,死无恨矣。
懿顿首奏言:懿闻睿圣体不安,恨不肋生两翼,飞至阙下,今日得睹龙颜,懿之幸也。
睿宣太子曹芳,大将军曹爽,侍中刘放、孙资等,皆至御榻之前。
睿执司马懿之手言:昔刘刘备在白帝城病危,以幼子刘禅托孤于诸葛诸葛亮,诸葛亮因此竭尽忠诚,至死方休:偏邦尚然如此,何况大国乎?睿幼子曹芳,年才八岁,不堪掌理社稷,幸懿及宗兄元勋旧臣,竭力相辅,无负睿心!(传言:所有读书人都希望能获得诸葛亮一样的待遇并达到其地位,所有帝王都希望自己的臣子像诸葛亮一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以诸葛亮能在历史长河中有崇高的地位。)
又唤芳言:仲达与睿一体,芳宜敬礼之。遂命懿携芳近前,芳抱懿颈不放。
睿言:懿勿忘幼子今日相恋之情!言讫,潸然泪下。
懿顿首流涕。
魏主昏沉,口不能言,只以手指太子,须臾而卒,在位十三年,寿三十六岁,时魏景初三年春正月下旬也。
当下司马懿、曹爽,扶太子曹芳即皇帝位。
芳字兰卿,乃睿乞养之子,曹芳谥睿为明帝,葬于高平陵,尊郭皇后为皇太后,改元正始元年。
司马懿与曹爽辅政。
三、爽盛懿衰
爽事懿甚谨,一应大事,必先启知。
爽字昭伯,明帝见爽谨慎,甚是爱敬。
爽门下有客五百人,内有五人以浮华相尚:一是何晏,字平叔;一是邓飏,字玄茂,乃邓禹之后;一是李胜,字公昭;一是丁谧,字彦靖;一是毕轨,字昭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