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好奇心作祟 (第2/3页)
她沿着书架慢慢走,仔细查看每一本书的 spine(书脊),希望能找到一些线索。突然,手电筒的光束照到了书架最底层的角落——那里有一个与书架颜色一致的暗格,暗格的边缘与书架的木板严丝合缝,如果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暗格上有一个小小的铜锁,锁孔已经有些生锈,看起来有些年头了。
林舒瑶的心跳瞬间加速。直觉告诉她,这个暗格里一定藏着重要的东西——或许是祖父的日记,或许是火灾的真相,甚至可能是照片里那个模糊女人的身份信息。她蹲下身,仔细观察着铜锁,发现锁孔很小,需要特制的钥匙才能打开。她四处寻找钥匙,目光扫过书桌、茶几、甚至沙发的缝隙,却一无所获。
难道钥匙不在书房里?还是被父亲拿走了?林舒瑶有些沮丧,她已经冒险进入了书房,如果找不到线索,就只能空手而归,下次再想找到这样的机会,就难了。
她站起身,走到书桌前,再次仔细翻找桌上的物品。当她的手碰到书桌右上角那个精致的梨花木盒子时,突然停住了。这个盒子她刚才没注意到,盒子上刻着祖父的名字,字体苍劲有力,和照片背面的字迹很像。她打开盒子,里面铺着红色的绒布,放着一些信件和一枚银色的徽章,还有一把小小的铜钥匙——钥匙的形状,正好和暗格上的铜锁匹配!
林舒瑶的手开始发抖。她拿起钥匙,快步走到暗格前,蹲下身子,将钥匙插进锁孔。轻轻一转,“咔嚓”一声,锁开了。
她小心翼翼地打开暗格,里面放着一本厚厚的牛皮纸日记,还有半张泛黄的照片。她将日记和照片拿出来,放在书桌上,用手电筒照着,慢慢翻开日记。
日记的纸张已经有些脆弱,边缘微微卷起,上面的字迹是祖父的,歪歪扭扭,却带着一种坚定的力量。第一页的日期是1985年3月12日,上面写着:“今天成立了林氏五金厂,虽然只有三个工人,一间小厂房,但我相信,总有一天,它会变成大公司。阿秀说,她会一直支持我,等我成功了,就娶她。”
“阿秀?”林舒瑶心里一动。这个名字她从来没听过,父亲和张管家也从未提起过。难道这个“阿秀”,就是照片里的那个模糊女人?
她继续往下翻,日记里记录了祖父创业初期的艰难:资金短缺、工人罢工、原材料涨价……每一页都充满了挣扎和坚持。直到1987年6月10日的日记,语气突然变得沉重起来:“工厂的仓库最近总是不对劲,晚上总能听到奇怪的声音,我让老张去检查,他说没什么问题。阿秀让我别太担心,可我总觉得心里不安,好像有什么不好的事情要发生。”
1987年6月12日的日记,只有短短一句话,字迹潦草,能看出祖父当时的慌乱:“火!仓库着火了!一切都完了!”
1987年6月15日的日记,语气带着一种难以言说的复杂情绪:“赔偿了受伤的工人,欠了一大笔债,银行不肯贷款,工厂要倒闭了。阿秀来了,她给了我一张银行卡,里面有五十万。她说,这是她的积蓄,让我用来重建工厂。我问她钱是哪里来的,她不肯说,只说让我好好干,等我成功了,就去找她。”
1987年6月18日的日记,日期正好是秦董说的“奶奶的忌日”,上面写着:“今天收到了一笔匿名汇款,五十万。我不知道是谁汇的,但我知道,这是阿秀的钱。她走了,留下了一张照片,说等孩子长大了,就带着照片来找我。我不能让她回来,也不能让孩子知道真相——林家不能有任何污点,我必须让林氏活下去。”
孩子?林舒瑶的心跳得像要跳出胸腔。祖父说的“孩子”,是谁的孩子?是他和“阿秀”的孩子吗?那这个孩子现在在哪里?
她继续往下翻,后面的日记内容越来越少,大多是关于林氏发展的记录,偶尔会提到“阿秀”,语气里满是愧疚和思念。直到1990年5月20日的日记,是最后一篇:“林氏终于成功了,可我却再也找不到阿秀了。我把她的照片藏在了暗格里,把日记也藏起来,希望有一天,孩子能看到这些,能原谅我当年的自私。张管家说,他会帮我保守秘密,不让任何人知道阿秀的存在。我对不起阿秀,也对不起孩子……”
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