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1998年的疑点 (第1/3页)
电脑屏幕的冷光映在林舒瑶脸上,她指尖悬在键盘上方,反复敲击着“1998 旧工厂 林家”这几个关键词。搜索结果一页页刷新,大多是无关的城市建设新闻、企业表彰公告,甚至还有几篇当年的娱乐八卦,唯独没有任何关于林家与旧工厂关联的信息,仿佛那段历史被刻意从互联网的记忆里抹去了。
她不死心,换了“1998 林振邦 工厂收购”“林氏集团 1998 资金来源”等更具体的关键词,结果依旧令人失望。唯一提到林振邦的旧闻,是他当年获得“市优秀企业家”的表彰报道,文中只字未提收购工厂的事,只强调他“带领林氏五金厂稳步发展,为地方经济做出贡献”——这与她在集团历史资料里看到的“1998年扩张关键节点”完全不符,更像是一篇经过精心包装的宣传稿。
林舒瑶皱着眉,关掉浏览器,打开书桌抽屉里的林氏集团历史资料册。这本资料册是父亲去年交给她的,说是让她提前了解集团历史,为进入集团实习做准备。她翻到1998年的章节,页面上贴着泛黄的报纸剪报和财务报表复印件,标题用加粗的宋体写着“林氏腾飞:一年收购三家工厂,版图扩至城东工业区”。
剪报里详细列出了三家被收购工厂的名称:兴盛玩具厂、东风机械厂、红星五金厂,收购时间集中在1998年7月至9月,短短三个月内,林氏从一家小型五金厂,一跃成为覆盖玩具、机械、五金三大领域的综合企业。但关于收购资金,只在财务报表的备注栏里写着“自有资金,来源合法合规”,没有银行流水、股东出资证明等任何明细附件——这在严谨的企业历史资料里,显得格外反常。
她指尖划过“兴盛玩具厂”的名字,心脏轻轻一颤。这本资料册里,关于这家工厂的介绍只有短短两行:“1998年7月20日收购,位于城东工业区,主营玩具生产,收购后次年转型为五金配件车间。”没有收购金额,没有原工厂负责人信息,甚至连一张工厂的照片都没有,像是在刻意弱化这家工厂的存在感。
“为什么偏偏是这家工厂的信息这么少?”林舒瑶小声嘀咕,脑海里突然闪过慈善晚宴上的一幕——上个月集团举办的慈善晚宴上,她陪父亲接待一位姓陈的老股东,老人喝多了,拉着她的手感慨:“瑶瑶啊,你爷爷当年不容易,1998年那笔启动资金来得巧,不然林氏早就破产了,哪有现在的好日子。”
当时她没在意,只当是老人随口感慨,现在想来,“来得巧”三个字背后,或许藏着不为人知的隐情。结合照片上的兴盛玩具厂、日记里“钱能解决吗”的字句,还有张兰的失踪,一个大胆的猜测在她心中逐渐成型:祖父当年收购工厂的资金,根本不是“自有资金”,而是与张兰、与那场火灾有关,甚至可能是用张兰的“赔偿款”或“封口费”换来的。
为了验证这个猜测,她再次打开电脑,搜索“1998 兴盛玩具厂 火灾 赔偿”。这次,她在一个本地历史论坛的旧帖子里,找到了一条关键信息。发帖人自称是当年负责火灾善后的工作人员,帖子发布于2005年,内容里提到:“兴盛玩具厂那场火,烧得蹊跷,明明是车间电路老化,却有人说是人为纵火。更奇怪的是,原工厂老板姓张,火灾后第二天就带着家人消失了,留下一堆烂摊子,后来工厂被匿名收购,连员工的安置费都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