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厉兵秣马迎尾敌 虎踞吴起布铁阵 (第1/3页)
第41章 厉兵秣马迎尾敌 虎踞吴起布铁阵
深秋的陕北高原,天地间一片苍黄。凛冽的西北风卷起黄土,掠过沟壑纵横的梁峁,发出呜呜的呼啸声。1935年10月20日,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抵达吴起镇,这支历经万水千山的队伍,终于在这片黄土地上暂时停下了脚步。
王林勒住战马,立在头道川的一处高地上,举目四望。黄土山峁起伏连绵,形成一道道天然屏障,两条主要的川道——头道川与二道川,如同巨龙般蜿蜒其间。这是个打伏击的绝佳地形。
“报告!”通讯兵飞马而来,递上一纸命令,“团长,支队司令部急令!”
王林接过命令,迅速扫过上面的文字。彭司令员的笔迹苍劲有力:“敌骑兵第三师、第六师尾随甚急,决意于吴起镇周边予敌痛击,切掉尾巴。着你部独立团于头道川至二道川间布防,担任主阻击任务。此战关系全军安危,务必打好这长征收官之战。”
王林将命令递给身旁的政委王光道,目光再次投向远方山川。他深吸一口气,空气中已经能嗅到大战将至的气息。
“通讯员!”王林声音沉着,“立即召集各营营长及直属连连长前来开会!”
不过一刻钟时间,各主要指挥员已聚集在王林身边。陈阿海、黄木生、周志明三位营长站得笔直,李云龙搓着手,眼中闪着好战的光芒,刘根胜、张红土、钟光邦、沙马尔格等人也都神情肃穆。
王林展开地图,同时悄然启动了脑海中的【活点地图PrO MaX】系统。刹那间,周围地形以三维立体的形式呈现在他眼前,每一条沟壑、每一处高地都清晰可见。系统自动标注出最佳射击点、隐蔽位置和可能的敌军进攻路线。
“同志们,”王林的声音不高,却极具穿透力,在呼啸的风声中清晰可闻,“国民党骑兵咬在我们后面已经很久了。现在,首长决定在这里,”他的手重重地拍在地图上,“把这条讨厌的尾巴彻底剁掉!”
他环视一圈,看到的是一个个坚毅而充满战意的面孔。这些从湘江血战中一路走来的将士,早已锤炼成了钢铁般的战士。
“我团任务如下。”王林开始部署,同时系统的【战术模拟分析】功能也在高速运转,为他提供最优的兵力配置方案。
“一营、二营,”他的目光落在陈阿海和黄木生身上,“你们负责头道川两侧山地。阿海,你营守左翼;木生,你营守右翼。要构筑多层次防御阵地,重机枪布置在高点,形成交叉火力。敌人的骑兵冲起来声势吓人,但只要进了这条川道,就是进了鬼门关!”
“是!”两人齐声应道,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
“三营,”王看向周志明,“你部隐蔽于二道川侧后。待敌主力完全进入伏击圈,遭到正面阻击陷入混乱时,迅速前出,扎紧口袋,断敌退路!”
“保证完成任务!”周志明沉稳地回答。
“刘根胜!”
“到!”炮连连长挺直腰板。
“你的迫击炮和‘铁管惊雷’是我团的杀手锏。”王林说,“将所有火炮预先标定射击诸元,覆盖敌军可能的冲击路线和集结区域。特别是那几个隘口,”他指着地图上几个关键点,“我要你的炮弹像长了眼睛一样落在敌人最密集的地方!”
“团长放心!咱们的炮可不是吃素的!”刘根胜信心满满。
“张红土!”
“到!”侦察连长应声而出。
“带你的人前出侦察,严密监视敌军动向。我要知道他们的一举一动!”
“明白!”
“沙马尔格!”
“团长!”年轻的彝族连长目光炯炯。
“你的骑兵连在侧翼待命。一旦敌军溃败,立即出击,追歼残敌!”
“是!”沙马尔格的声音中压抑着兴奋。
最后,王林的目光落在李云龙身上。“老李。”
“在呢团长!”李云龙早就等不及了,“咱们四营干什么?总不能看着别人吃肉的!”
王林微微一笑:“你和团直属部队作为总预备队,由我直接指挥。仗有得打,关键是看准时机,一击致命!”
李云龙咧嘴一笑:“成!咱就喜欢干这个!”
王林神色转为严肃:“各营连要严格执行‘三三制’射击纪律,节省弹药,追求杀伤效率。步炮协同要默契,信号弹为令。”
部署完毕,各指挥员迅速返回部队,开始紧张的战前准备。
王光道政委立即组织政工干部深入各连队进行动员。“同志们!”他站在一群战士面前,声音洪亮,“这是我们长征的最后一仗!打好这一仗,我们就能安安稳稳地走进陕北根据地!让敌人永远记住‘铁血后卫虎团’的威名!”
战士们群情激昂,“坚决消灭敌人!”“为长征画上圆满句号!”的呼喊声在山谷间回荡。
李云龙在四营的阵地上来回巡视,检查每个战士的装备。“都把精神头给老子提起来!”他粗着嗓子吼道,“刺刀磨快了没?手榴弹挂胸前!仗有得打,到时候听命令,让冲就冲,让砍就砍!”
夜幕降临,但吴起镇的山川间却无人入睡。全军上下都在连夜构筑工事。镐头刨土的声响、战士们压低嗓音的交流声、骡马偶尔的嘶鸣声,在寒冷的夜空中交织。
王林巡视在阵地上,不时停下来指导工事构筑。“这个机枪位再往前移十米,射界更好。”“这里多设几道绊马索。”“猫耳洞要挖深,顶部加固。”
他抬头望向远处的平台山,依稀可以看到那里仍有灯火闪烁。他知道,中央领导就在那里指挥着全局。这份信任让他感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
凌晨时分,张红土带回最新情报:“团长,敌军先头部队距此已不足二十里,是马培清的团,清一色的骑兵。”
王林点点头,目光扫过已经严阵以待的阵地,扫过那些趴在工事后休息的战士们的面容。他们中间有从湘江血战中幸存的老兵,有在贵州补充的新兵,有在彝海结盟后加入的彝族战士,还有从四方面军调来的骨干。这是一支真正在战火中熔炼而成的铁军。
“全体注意,”王林的声音通过传令兵传遍各阵地,“敌军即将进入伏击圈,各就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