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虎踞八千 谋动于外 (第1/3页)
第50章 虎踞八千 谋动于外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四月下旬,陕北高原的春耕大忙时节已然过去。新翻的黄土田间,嫩绿的禾苗顽强地探出头,预示着夏收的希望。在吴起镇这座已然被打上深刻红军印记的陇东古镇,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直罗镇战役后中央红军恢复了一方面军建制,不再称陕甘支队,王林独立团依旧划归五军团)独立团——“猛虎团”,在经过近六个月卓有成效的休整、扩编和根据地建设后,如同一头经过漫长蛰伏、精心哺育的猛虎,筋骨强健,爪牙锋利,实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一日,独立团团部所在的正厅内,气氛凝重而炽热。一场决定根据地命运和部队下一步战略方向的核心会议正在召开。团长王林、政委王光道、团事务长钟光邦围坐在一张宽大的八仙桌旁,桌上铺开了一张最新绘制的、标注密密麻麻的陕甘边区军事地形图。旁边,几本厚厚的、用毛边纸装订的名册和账簿堆叠着,那是独立团如今雄厚家底的初步记录。
会议伊始,便被一份紧急军情打断了既定议程。侦察连长张红土一身尘土,额角带汗,显然是快马加鞭刚赶回来,他甚至没来得及喝口水,便站在地图前开始了汇报。
“团长,政委,钟事务长!”张红土的声音带着侦察兵特有的干练与紧迫感,“情况紧急。我们潜伏在环县的眼线冒死送出情报,同时,我亲自带的一个侦察小组在庆阳以西捕捉到一名敌军师部的通讯兵,截获并破译了关键指令。多方信息相互印证,马鸿宾三十五师的大规模进攻计划已经基本明朗!”
他的话音让屋内温度仿佛都下降了几度。王林身体前倾,目光如炬;王光道放下了手中的笔,神色严肃;钟光邦则下意识地推了推眼镜,眉头紧锁。
张红土拿起一根细木棍,点向地图上的庆阳和环县:“敌三十五师主力正在秘密集结,兵力分为两大重兵集团:其一,集结于庆阳城及周边据点,包括其35师105骑兵旅、马培清骑兵团的一个加强团,兵力约三千人,由105旅旅长冶成章率领的以骑兵为主的集团。其二,也是其主力所在,聚集于环县县城、曲子镇一带,包括其103步兵旅主力二个团(约3千人)及另一个骑兵团大部,总兵力超过4千人!由马玉麟率领。敌人正在大规模征调民夫,筹集粮草,囤积弹药。所有迹象表明,他们计划在春耕彻底结束、田间作业基本完成后,也就是约半个月到二十天后,兵分两路,东西对进,向我吴起根据地发动大规模‘清剿’,企图一举将我军压迫、驱逐乃至歼灭!”
他顿了顿,语气更加沉重:“敌人的战术意图也很清晰:以庆阳方向兵力为东路牵制集团,可能伴攻我南线或东南方向;而以环县主力为西路主攻集团,凭借其兵力火力优势,沿大道直扑我吴起核心区。他们这是摆开了堂堂之阵,要倚仗绝对实力,碾压过来!”
窑洞内一片寂静,只有油灯灯芯偶尔爆开的噼啪声。敌人动员的兵力规模超过了预期,其战略意图也极为凶狠。
王林猛地站起身,走到地图前,手指重重地点在庆阳和环县两个点上,声音冷峻:“好一个马鸿宾!胃口不小!想趁我根据地初建、夏粮未收,来个泰山压顶?想把战火直接烧到我们辛辛苦苦建设起来的家园?”
他猛地转过身,目光扫过王光道和钟光邦,语气斩钉截铁:“绝不能让他们的如意算盘得逞!在咱们家门口打,无论最终胜负如何,刚刚分到土地的乡亲们,刚盖起来的房子,刚种下去的庄稼,还有他们对咱们红军刚刚建立起来的信任和拥护,都可能毁于一旦!民心一旦动摇,根基就动了!这代价,我们付不起!”
政委王光道深深点头,接口道:“老林说得对!消极避战不行,但死守硬拼更不是办法。我们必须争取战略主动。主席早就说过,‘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敌人的准备是基于他们以为我们还是几千人的‘流寇’,但他们错了!我们是拥有根据地的猛虎!我同意,要打,就绝不能在他们选定的时间、地点,按照他们的节奏打!必须跳出出去打!把战场摆在我们的根据地之外!”
钟光邦扶了扶眼镜,补充了最关键的现实问题:“跳出外线作战,后勤压力巨大,对部队的机动性、战斗力要求更高。我们现在的家底,到底能不能支撑起这样一场主动出击的大规模战役?能支撑到什么程度?这需要精确计算。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现在对‘彼’已大致清楚,但对‘己’呢?各营经过这几个月的发展,究竟到了什么规模?装备如何?士气怎样?这些必须立刻摸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