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死地后击 谋敌炮轰寇(二) (第1/3页)
第103章 死地后击 谋敌炮轰寇(二)
王林的思维在系统的辅助下高速运转,不断细化方案,逐一推敲应对策略。他想到炮兵操作的关键问题,意识到必须借助外力:“炮兵操作的问题可以解决!独立旅虽然缺乏操作150mm重炮的经验,但正在正面作战的74军作为德械师,肯定有懂行的高手!必须联合74军一起行动,向他们借调专业炮兵军官和骨干炮手!”
对于最核心的机动隐匿问题,他有了更清晰的构想:“我们不需要整支一万多人的部队做到完全隐形,那不现实。但我可以像下棋一样,引导我的棋子(部队)始终走在对方棋子(日军部队)的视野盲区和结合部!”
他针对系统提示的风险,构思着全局路径规划方案:
利用系统规划“绿色安全通道”:凭借【活点地图】的上帝视角,他可以实时为整个独立旅规划出一条动态变化的“绿色安全通道”。通过电台将指令下达到各团,部队就能近乎完美地避开所有日军大队及以上级别的行军路线和临时驻地。
预测与静默待机:系统甚至能一定程度上预测敌军短时间内的动向。他可以指令部队提前机动至安全区域,保持无线电静默和灯火管制,让日军大部队“主动”从他们附近走过而毫无察觉。
处理小股敌军:
对于连排级的小股日军巡逻队,若其路线与己方冲突,可提前数分钟下达指令,让前锋侦察分队引导主力绕行或短暂隐蔽。
对于零星的日军侦察兵或斥候,一旦其有可能发现主力,则令我军侦察兵主动前出,以精准火力迅速清除。“在广阔的战场上,侦察兵之间的遭遇和交火是常态,只要处理干净利落,不引起大规模枪声,就不会惊动日军主力。”
然而,他并未盲目乐观,更大的威胁浮现在脑海:“还需要考虑侧翼的日军第114师团。一旦我们攻击第6师团后方,114师团必然会察觉并可能分兵侧击。更要命的是天上的日军侦察机!一旦第6师团的炮火突然沉默或反向轰击,日军高层很快就会意识到出了问题,必然会调动航空兵和周边部队,包括114师团甚至更后方的兵力,对我们进行毁灭性围攻。这个局面该如何破解?”
一个更加狠辣、釜底抽薪的计划在他脑中成型:“有了!打蛇打七寸!当我们成功夺取炮兵阵地后,第6师团的第一反应肯定是急于夺回,而不是立刻向上级求援说自家后院彻底起火。那么,我就要利用这个时间差!”
“利用地图,我能清晰掌握第6师团所有高级指挥部(师团部、旅团部、联队部)的精确位置,它们肯定在我的20公里探测范围内。我不要等,直接指挥刚刚缴获的重炮,优先对这些指挥枢纽进行定点清除式的炮火覆盖!第一时间打掉它的大脑和神经中枢!”
“在方圆二十多公里的激烈战场上,炮声隆隆,硝烟弥漫。某一区域的通讯突然中断,其他区域的日军首先想到的绝不会是整个师团指挥系统被端,更可能判断是局部遭遇顽强抵抗或通讯故障。在缺乏统一协调的情况下,日军各部队的反应会变得迟缓、混乱甚至相互矛盾。这就能为我们争取到至关重要的时间!”
为了进一步扩大优势,他将时间因素考虑进去:“如果将整个行动发起时间设定在夜间呢?”
王林立刻追问系统:“系统,综合分析当前日军航空兵的实力,他们是否具备有效的夜间精确侦察和轰炸能力?再精确推算一下,如果我们成功夺取日军一个师团级单位的主要炮兵力量,要打完其储备的、可用于一次大规模进攻的炮弹基数,大概需要多长时间?打完这些炮弹后,我们是否有机会将部分重炮,特别是150mm重炮带走?”
系统迅速回应:
【情报分析确认:现阶段(1937年底),日军航空兵缺乏机载雷达等有效夜战装备,其夜间轰炸精度极差,夜间侦察能力也非常有限,基本无法对地面移动部队或特定点位实施有效打击。选择夜间行动,将使我军最大程度避免来自空中的即时性毁灭威胁,有效安全窗口期大幅延长。】
【弹药消耗测算:以缴获的12门150mm重榴弹炮为例:
操作:有74军炮兵操作,效率有保障。
射速:一门150mm重榴弹炮的持续射速约为1-2发/分钟。
计算:12门炮,以较慢的1发/分钟的速度射击,每分钟就能向日军倾泻12发重达数十公斤的高爆弹。
持续时间:根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