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死地后击 谋敌炮轰寇(二) (第3/3页)
摧毁炮阵后立即撤离)多出1-2小时的宝贵时间。
战场控制力增强:在友军反击和敌军混乱的背景下,独立旅对核心战场区域(炮兵阵地周围)的控制力会相对增强,可能暂时肃清小股敌军,为技术操作提供相对安全的环境。
缴获意愿强烈:若能缴获(完好)的重炮,其政治意义和未来作战价值将是巨大的,值得冒一定风险。
然而,致命挑战与严苛前提丝毫未减:
技术难题是最大障碍:
牵引工具:150mm重炮极其笨重,绝非人力或普通骡马可以拖动。必须依赖机械牵引。能否在日军辎重队中及时找到并缴获足够数量、状况良好且燃料充足的军用卡车或重型牵引车,是第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找不到车,一切免谈。
操作与驾驶:即使找到了车,独立旅中是否有足够多的、会驾驶这种吨位卡车的司机?能否在日军可能破坏钥匙、电路的情况下迅速启动车辆?
挂载与固定:将重炮挂上牵引车是一个技术活,需要专业士兵或工具。在夜间、炮火威胁下完成这些操作,困难重重。
道路与地形:评估撤离路线的道路状况(宽度、承重、桥梁限重)是否允许重型装备通过?是否需要在日军追击下进行工程作业?地图上的小路可能无法通行重炮车队。
战略优先级冲突:
核心目标偏离:此次行动的核心战略目标是“通过摧毁第6师团的进攻能力,即时解除南京正面防线的巨大压力”。炸毁重炮是达成这一目标最直接、最可靠、最快速的方式。
风险与收益失衡:试图缴获重炮,会将整个旅置于无法承受的风险之中。操作过程耗时漫长,极易被反应过来的日军残余部队(甚至是从其他方向赶来的援军,如第114师团)黏住并包围。一旦天亮了,日军航空兵将会发现这支移动缓慢的重型车队,并予以毁灭性打击。为了“可能”的未来收益,赌上整个独立旅的命运,是极其危险的冒险。
“全歼”的定义与现实:
即使在最理想的情况下,“全歼”一个日军师团也极难在一次战役中完成。更可能的是将其指挥系统打烂、作战序列打散、重装备摧毁、使其伤亡惨重丧失进攻能力(即“摧毁”而非“歼灭”)。战场上必然还存在大量失去指挥但仍在各自为战的日军小股部队,它们会对试图拖拽重炮的部队构成持续威胁。
【系统建议的最佳折衷方案】:
优先级绝对明确:首要任务永远是确保独立旅的生存和撤离自由。任何行动都不能危及整体撤退计划。
选择性缴获,重点破坏:
如果时间窗口非常充裕(例如,确认战场已基本控制,且友军已大规模压上接管阵地),可尝试优先缴获相对轻便、价值高且易于运输的装备,例如:
日军94式75mm山炮(重量较轻,骡马即可牵引)。
完好的电台、密码本、地图文件(情报价值极高)。
大量步兵轻武器、弹药、观测器材。
对于150mm重炮这类“巨兽”,最理性的做法依然是:在尝试寻找牵引工具的同时,工兵同步做好爆破准备。如果能在规定时间内(例如30分钟)找到足够卡车并完成挂载,则可尝试带走1-2门作为战利品和日后训练之用。
但必须设定严格的时间红线!一旦超时,或因故无法操作,必须毫不犹豫地执行“破坏程序”:将高爆炸药塞入炮膛或安装在炮闩、瞄准镜等关键部位,彻底炸毁,使其变成一堆废铁。宁可摧毁,也绝不留給日军恢复使用,更不能让它们拖累我军撤退速度。
心理预期管理:应将“缴获重炮”视为一个在完美条件下才可尝试的附加目标,而非计划的核心。计划的基石始终是“以摧毁为目的”的奇袭。成功的标志是敌第6师团失去进攻能力,而不是我们带回了多少门炮。
王林深吸一口气,系统的分析冰冷而客观。他意识到,作为一名指挥官,不能被“缴获重炮”的巨大诱惑蒙蔽双眼。战争的首要原则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有生力量和战争潜力。在这个前提下,果断地摧毁这些重炮,和用士兵的生命为代价尝试拖走它们,前者无疑是更明智、更负责任的选择。
“明白了,”他最终下定决心,“摧毁优先,缴获看缘。绝不能用弟兄们的性命去赌几门炮。如果顺手牵羊的条件成熟,自然不能放过。但如果情况有变,炸它个干干净净,同样是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