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金陵裂 血沃钟山寒 (第1/3页)
第111章 金陵裂 血沃钟山寒
民国二十六年十二月十三日。晨光并未带来希望,反而像一把钝刀,割开了笼罩金陵的最后一层薄雾,将这座千年古都的惨烈与绝望,赤裸裸地暴露在寒风中。
尽管独立旅在城南牛首山一线奇迹般地重创敌第六师团、引偏第一一四师团,创造了局部战场的喘息之机,但这并未能扭转整个南京外围防线的崩溃大势。城东、城北方向,日军其他师团如同嗜血的群狼,在绝对优势的火力和空中支援下,已疯狂撕开了多处缺口。
此刻,灾难的中心,聚焦于中华门与光华门。
中华门,这座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结构最复杂的瓮城,经受了数日惨烈的炮火洗礼和步兵强攻,早已残破不堪。厚重的城砖被重炮炸得粉碎,城楼燃着熊熊大火,浓烟遮天蔽日。城墙内外,双方士兵的尸体层层叠叠,凝固的血液将墙砖染成了暗褐色。
“顶住!给老子顶住!谁也不许退!”一名满脸血污、军装破烂的国军团长,声嘶力竭地吼叫着,手中的驳壳枪不断向城下射击。他的身边,还能站起来的士兵已寥寥无几,且大多带伤。轻伤员趴在垛口后,机械地拉动枪栓,扔出手榴弹。重伤员则倚靠在残垣断壁下,默默地将最后几颗手榴弹捆在一起,拉弦套在手指上。
然而,日军的攻势如同潮水,一波退去,一波又至,且一浪高过一浪。九二式步兵炮抵近直射,将城墙缺口进一步扩大;八九式坦克咆哮着,试图碾过填平的护城河;无数头戴钢盔的日军步兵,嚎叫着“板载”,从硝烟中不断涌出,顺着云梯和炸开的缺口向上攀爬。
“团长!没子弹了!”
“手榴弹!谁还有手榴弹?!”
绝望的呼喊在枪炮声中显得如此微弱。
终于,一段城墙在又一声震耳欲聋的爆炸中彻底坍塌,露出了一个数米宽的巨大豁口。日军的太阳旗,如同嗅到血腥味的秃鹫,猛地出现在缺口处。
“杀!”团长赤红着眼睛,拔出大刀,带着最后几名还能动的士兵扑了上去。一场短暂的、残酷的白刃战在缺口处爆发。刀光闪烁,刺刀见红,怒吼与惨叫声交织。但更多的日军从缺口涌入,刺刀如同密集的丛林,迅速淹没了那几名守军的身影。
团长的大刀砍翻了一名日军军曹,随即被数把刺刀同时捅穿。他踉跄了一下,看着潮水般涌进城内的敌军,眼中充满了不甘与愤怒,缓缓倒下。
几乎在同一时间,光华门也陷入了最后的血战。这里的守军同样弹尽援绝。日军工兵在猛烈火力掩护下,多次爆破城门,虽未完全炸开,但也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日军步兵利用炸药包和集束手榴弹,终于将残破的城门炸开了一个大洞。
“天皇陛下万岁!”
日军如同决堤的洪水,从洞开的城门蜂拥而入。守军依托街垒和房屋进行最后的抵抗,逐屋逐巷,用步枪、手枪、大刀、甚至砖瓦木棍与敌军搏斗。但零星的抵抗无法阻挡洪流,反而招致更疯狂的屠杀。日军见人就杀,无论是士兵还是平民,无论抵抗还是投降。
城,破了。
消息像瘟疫一样迅速传遍全城尚在抵抗的角落和拥挤着大量难民的“安全区”。最后的秩序彻底崩溃,绝望的哭喊声瞬间达到了顶点。
“城破了!鬼子进城了!”
“快跑啊!”
“往哪儿跑啊?没路了啊!”
人们像无头苍蝇一样在街上乱窜,寻找着根本不存在的生路。日军入城部队迅速分成小股,如同梳篦一般扫过每一条街道,每一栋房屋。枪声、爆炸声、惨叫声、狂笑声瞬间充斥了南京的大街小巷。
在中山北路,一群溃散的士兵和难民混在一起,试图向西北方向逃跑,迎面撞上了日军的一支搜索队。机枪子弹如同镰刀般扫过人群,瞬间倒下一片。活着的人惊恐地四散奔逃,却被日军士兵逐一追上,用刺刀捅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