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贲新编 四支利剑镇江淮 (第1/3页)
第116章 虎贲新编 四支利剑镇江淮
江北老山深处,临时师部所在的炭窑里,空气凝重而肃穆。油灯的光芒摇曳不定,映照着王林、王光道、钟光邦三人沉静而坚毅的面庞。桌上摊开着两份电文,一份是武汉军政部关于扩编、授衔、驻防的命令,另一份是延安中央关于当前形势与任务的指示。
“暂编第一百三十九师………第417旅、第418旅……833、834、835、836团……”王光道政委推了推眼镜,逐字念着军政部的命令,语气平静,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讥诮,“老蒋这算盘打得精啊。给了个‘暂编’师的番号,只是个二团制的乙种师编制。两个旅四个团的番号,倒是刚好够我们分拆。”
参谋长钟光邦接口道,手指点在地图上标注的四个县:“关键是这驻防地。来安、天长、盱眙、高邮,一字排开,位于南京以北,淮河以南,运河以西,正是日后日军北上进攻徐州、西进迂回的战略方向。让我们驻防此地‘迟滞敌军北进步伐’,这是要把我们摆在最前沿当炮灰,借刀杀人的心思,毫不掩饰。”
王林的目光从地图上抬起,眼神锐利如鹰:“炮灰?他蒋某人想借日本人的刀杀我,没那么容易。这四个县地处江淮之间,水网密布,丘陵起伏,既是阻敌前沿,也是建立根据地、开展游击战的绝佳场所。中央指示我们要‘在战斗的同时开辟根据地,做跟日军持久作战的准备’,这与我们的想法不谋而合。”
他站起身,走到炭窑口,望着外面山林间正在休整、训练的战士们,声音沉稳而有力:“我们现在有一万多人,经过南京外围和江畔连续恶战,部队虽然疲惫,但骨干犹存,士气可用。军政部只给了四个团的番号,我们就用这四个团的名义,吃下他给的粮饷弹药。但实际如何部署,是我们自己的事。”
王光道和钟光邦走到他身边,等待着他的决断。
王林转过身,目光扫过两位战友:“我的想法是,明面上,严格按照军政部的命令,组建暂编第139师,下辖第417、418旅,四个步兵团。但这四个团,我们要编成加强团,每团额定2700人,但目前先按1500人的骨干架子来搭,留出名额,迅速招募新兵补充。”
“四个团,10800人的主力,负责正面阻敌、机动作战。那么剩下的五千多人呢?如何安置?”王光道问道。
“这就是关键!”王林眼中闪过睿智的光芒,“我们不能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更不能只盯着正面硬扛。我们要扎根!要把这江淮大地,变成我们的地盘,变成日寇的泥潭!”
他走回桌旁,手指重重地点在四个县的位置:“除了明面上的四个主力团,我决定以剩下的精锐骨干为基础,组建四个独立支队,每个支队约1200-1500人,由李云龙、丁伟、黄木生、周志明分任支队长!他们的任务,不是集中起来打大仗,而是分别深入到这四个县的多村、乡镇去,发动群众,建立政权,组织民兵,发展地方武装,开辟巩固的敌后根据地!”
钟光邦立刻明白了其中的妙处:“妙啊!主力团在前面顶住,吸引日军注意力。四个支队像四把犁,深深犁进这片土地,暗中发展壮大。主力团和支队互为犄角,相互支援。日军若进攻主力团,支队就在后方袭扰其补给线,打击其小股部队。日军若清剿支队,主力团就可寻机出击,端其老巢。如此一来,进退有据,攻守兼备!”
“正是此意!”王林点头,“而且,以支队形式分散活动,目标小,机动灵活,更容易发动群众,也更利于应对日军的扫荡。这四位团长,都是独当一面的将才,让他们去经营一方,再合适不过。”
王光道思索片刻,补充道:“我完全同意。此外,师部还应保留足够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