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穿越湘江是红军但是啥都不会啊 > 第131章 潜龙在渊 化整为零砺新锋

第131章 潜龙在渊 化整为零砺新锋

    第131章 潜龙在渊 化整为零砺新锋 (第1/3页)

    第131章 潜龙在渊 化整为零砺新锋

    1938年1月,徐州会战拉开序幕。日军企图南北对进,打通津浦线,使华北与华中战场连成一片。位于徐州南面的淮河防线,成为阻击日军北上的关键屏障。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将军统筹指挥,在此布置了一道坚强的防线。

    日军华中派遣军第13师团在荻洲立兵师团长指挥下,兵分三路向北推进:东路第26旅团沿津浦铁路主攻蚌埠;中路为师团主力,经凤阳向蚌埠进攻;西路第65联队则迂回至高塘湖北端进行策应。配以航空兵与炮兵的支援,日军形成了一道锐利的进攻矛头。

    1月中旬,战斗打响。刘士毅将军的第31军利用池河西岸丘陵地带,开展运动防御,节节抵抗。虽明光于18日失陷,池河于30日被突破,但这场持续半月的迟滞作战,为后方布防赢得了宝贵时间。

    1月31日,守军毅然炸毁淮河铁桥,试图阻断日军进军路线。2月初,临淮关、蚌埠、凤阳等地相继失守。日军多次尝试强渡淮河,均被于学忠将军的第51军顽强击退。该军第113、114师官兵凭借北岸阵地,与日军展开惨烈搏杀。直至2月11日夜,经过连续多日血战,第51军才被迫向淝河方向转移,淮河北岸阵地多处被突破。

    危急关头,张自忠将军率第59军于2月13日星夜驰援。这支生力军的到来,立刻扭转了战局。2月15日,中国军队发动反击,一举收复小蚌埠。到3月初,淮河以北全部阵地得以恢复,日军被迫退回南岸,战线暂时稳定,形成隔河对峙局面。

    淮河阻击战持续一月有余,虽一度被日军突破,但最终成功阻滞了日军北上步伐。这场战役粉碎了日军南北夹击徐州的初期企图,为第五战区在徐州以北组织防御赢得了宝贵时间,直接为随后取得的台儿庄大捷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军队在淮河畔的顽强抵抗,写下了徐州会战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南路日军久攻不下,日军大本营不得不改变策略,转而采取“南守北攻”。

    明光镇外围,日军第九师团临时设立的指挥部内,气氛却比屋外的气温更加冰冷压抑。

    师团长秋山义允中将面色铁青,握着刚刚由参谋整理完毕的战役损失初步报告,手指因用力而微微颤抖。报告上那触目惊心的数字——第六旅团主力近乎全军覆没,伤亡被俘超过五千人,旅团长丸山政男少将“壮烈玉碎”,大量重武器及辎重损失——像一把把尖刀,反复戳刺着他的神经和帝国军人的骄傲。

    尽管航空兵和侦察部队反复确认,那片曾经吞噬了第六旅团的龙王山地区以及更广阔的来安、天长、盱眙、高邮四县境内,已再也找不到成建制的139师主力部队,甚至连大规模部队移动的痕迹都似乎在抵达明光附近后诡异地消失了,但秋山心中的屈辱和疑虑丝毫未减。

    “八嘎……王林……139师……”秋山从牙缝里挤出这几个字,眼中燃烧着无法熄灭的怒火,却又夹杂着一丝难以言喻的挫败和……忌惮。他无法接受,堂堂帝国甲种师团的精锐旅团,竟会在自己眼皮底下被一支“残兵游勇”如此干净利落地吃掉。

    “师团长阁下,”参谋长小心翼翼地汇报,“各追击部队已反复搜索至明光以西三十里处,未发现敌军主力踪迹。滁县、明光沿线亦未报告遭遇大规模抵抗。目前,来安、天长、盱眙三县县城仅有少量皇军和皇协军驻守,控制力仅限于城区及主要交通线附近。广大乡村地带……情况不明,小股袭击事件仍有发生,但似与139师主力无关,多为地方游击武装或溃兵散匪。”

    另一名情报参谋补充道:“综合各方情报分析,139师在龙王山之战中虽获胜,但其自身伤亡必然极其惨重,估计战斗减员至少在三到四成,弹药消耗殆尽,已无力再战。其目前最合理的动向,应是向西溃退,企图穿越皖省丘陵地带,逃往湖北境内休整补充。其留在江北四县的部分,应仅为无法带走之伤兵及少量掩护部队,或已化整为零,融入当地。”

    这些话,半是基于零星情报的推测,半是为了安抚暴怒的师团长和为自己之前的失利寻找开脱的理由。他们宁愿相信139师已经被打残远遁,也不愿相信其仍有能力在皇军控制区腹地潜伏下来。

    秋山义允沉默良久,最终疲惫地挥了挥手。理智告诉他,参谋们的分析有其道理。一支经过如此高强度恶战的部队,不可能不需要休整。继续将宝贵的兵力投入对一片广袤而敌情不明区域的盲目清剿,不仅效率低下,更可能再次落入陷阱。更何况,损失了整整一个精锐旅团,他的第九师团实力大损,已无力独自承担对淮河以北中国军队防线的进攻任务了。

    “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