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铁流西进 潜龙入山布疑阵 (第2/3页)
护作用。也有零星的小股日伪军或土匪撞上锋线或侧翼,但往往还没来得及发出警报,便被李云龙的前锋或沙马尔格的骑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清除,真正做到了一声枪响都难传远。
这种沉默而高效的行军,本身便是一种强大的威慑。沿途敌占区的伪政权和零散日军据点,或多或少都察觉到了这股暗流的涌动,但慑于其规模不明、动向诡异,更惧其可能爆发的毁灭性力量,竟大多选择了紧闭寨门,龟缩不出,眼睁睁看着这条“沉默的铁流”向西涌去。一种无形的压力,随着139师的推进而在江北敌后弥漫开来。
经过近十天的艰苦跋涉,七月中,139师先头部队终于抵达了此行的目的地——大别山东北麓门户,霍山地区。
眼前的景象让久在江淮水网作战的139师将士们也感到一丝新奇。霍山一带,山势虽非绝险,但丘陵起伏连绵,林木葱郁,峡谷纵横,道路崎岖,与一马平川、水网密布的滁县-明光地区截然不同。这里是遏制日军从合肥方向沿陆路西进,迂回攻击武汉的天然屏障之一。
先期抵达的师部参谋人员已与原驻防此地的71军某部及第五战区派出的联络官接上了头。简单的换防程序在一种略显微妙的气氛中进行。驻守此地的71军部队兵力不足一个师,且装备较差,面对兵强马壮、杀气腾腾的139师,不免既觉松了口气,又暗生几分敬畏与隔阂。
王林、王光道、钟光邦在临时师部听取了当前敌情通报和防区交接。地图上,敌我态势清晰可见:正面对峙的,正是他们的“老熟人”——日军华中派遣军第13师团(荻洲立兵部)。该师团在年初的淮河阻击战中受挫,后虽经补充休整,但其南下北上屡受139师游击破袭之苦,尤其是后勤部队和侧翼分队,对“139”这个编号可谓恨之入骨又畏之如虎。如今冤家路窄,再次在这霍山脚下对上阵。
“好啊,又是荻洲立兵这个老小子!”李云龙一听就乐了,摩拳擦掌,“师长,这回可得好好招待招待他,把在津浦线上没算完的账,连本带利讨回来!”
王林目光沉静地扫过地图,手指点着霍山周边区域:“老对手知根知底,是好事,也是坏事。好事是,我们熟悉他们的作战风格;坏事是,他们也必然会更加警惕我们。国防部让我们来守这里,是看中了咱们能打硬仗、能打巧仗。但决不能把部队堆在一条线上死守。”
他随即下达了抵达霍山后的第一道,也是至关重要的命令:“传令:丁伟第二旅、周志明第三旅,以及李云龙第一旅所属后勤保障团,立即化整为零,以营、团为单位,依托霍山山区复杂地形,分散隐蔽驻扎!没有师部命令,不得暴露主力位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