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彼之荆棘 我之壁垒 霍山对峙待时机 (第3/3页)
情报汇总的分析报告,明确指出日军第二军主力已明确绕过霍山,转向西线,对霍山正面仅保持监视和侦察态势。
“娘希匹!”蒋介石忽然停下脚步,将两份电报重重拍在铺着绒布的桌面上,发出沉闷的响声,吓得一旁的侍从室主任林蔚微微一颤。
“东久迩宫这个倭酋,狡猾!怂包!”蒋介石的声音带着压抑的怒火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挫败感,“他明明知道王林的139师就在霍山,却不敢去打!欺软怕硬,专挑宗南(胡宗南)、麟阁(冯治安)、荩忱(张自忠)的部队猛攻!这不是怂是什么?畏敌如虎!”
他越说越气,手指点着那份军统报告:“看看!看看!他的主力扑向商城、潢川,为什么?因为那边地势相对平坦,有利于他的战车重炮,更因为那边靠近平汉路,打下信阳就能直逼武汉!他算盘打得很精嘛!知道在霍山跟王林拼消耗不划算,就避实就虚,专打我的软肋!”
林蔚小心翼翼地附和:“委座明鉴。日军此举,确实狡诈。王林部虽能战,但如今被置于无用武之地,空耗钱粮……”
这句话似乎点醒了蒋介石。他猛地转头,目光锐利地看向林蔚:“对了!钱粮!弹药!王林还在电报里跟我要东西!五千发炮弹?二十万斤粮食?他倒是敢开口!他现在一仗未打,日军根本不攻霍山,他要那么多炮弹做什么?放着生崽吗?”
他的语气变得冷硬起来:“现在全国战线,哪个部队不缺饷缺弹?淞沪、徐州打下来,我们的家底都快打空了!新一批的苏援和美援还在路上,杯水车薪!薛岳在万家岭要发起攻势,胡宗南的部队要补充,江北、江南哪个地方不比他现在那个‘安静’的霍山前线要紧?”
他走到窗前,看着外面阴沉沉的天空,仿佛看到了全国千疮百孔的战线和无数伸着手要补充的将领。沉默了片刻,他做出了决定,语气不容置疑:
“给他回电。告诉他,霍山防务之重要性,吾亦深知。然正值战时,全国各军均极艰苦,补充维艰。新一批械弹粮秣尚在筹措转运之中,尚需统筹分配。着该师暂克服困难,就现有物资厉行节约,固守现地,严密监视当面之敌。俟后续补给抵达,再行酌情拨补。望其体念时艰,共济困难。”
林蔚迅速记录下要点,犹豫了一下,还是问道:“委座,是否……酌情少拨一点,以示抚慰?毕竟139师战力颇强,日后或许……”
蒋介石一摆手,打断了他:“不必!王林此人,非我嫡系,其部亦非纯良。如今日军不去攻他,正好让他安静待着。把宝贵的物资用在更紧要的方向。等他真和日军打大了,打惨了,再补充也不迟。就按我的意思发报!”
“是。”林蔚不再多言,躬身退下,前去拟发电文。
很快,一封措辞官方、语气冷淡的回电,从武汉行营发出,穿越电波,飞向了霍山深处。
……
霍山,139师师部。
译电员将武汉的回电呈送给王林。王林看后,面无表情地将电文递给了旁边的王光道和钟光邦。
王光道看完,苦笑一声:“‘俟后续补给抵达,再行酌情拨补’……这话说得,真是……滴水不漏啊。”
钟光邦推了推眼镜,冷静分析:“看来,蒋介石是认为我们这里没有大战事,不值得优先补充。或许,他也希望我们就在这里安静地待着,既牵制了部分日军,又不会消耗太多他的资源,更不会像在江北那样‘惹是生非’,功高震主。”
王林走到地图前,看着代表日军主力西进的蓝色箭头,又看了看自己所在的霍山,冷哼一声:“他想让我们枯坐在这里,变成一根钉死在这山里的‘锈钉’。可惜,鬼子不来攻,老蒋不给粮弹,我们难道就真的坐以待毙?”
他的目光重新变得锐利起来:“鬼子不打我们,我们就不能找点事做?小规模的出击,侦察捕俘,骚扰他的后勤线,总可以吧?粮食不够,向山里的老乡买,或者……‘借’鬼子的!炮弹金贵,那就一颗当成两颗用,不到关键时刻绝不动用山炮!”
“传令下去,”王林的声音恢复了往日的决断,“各部队,训练照旧,但侦察分队给我派远一点,盯紧鬼子西进部队的后勤补给线!找到机会,就给我咬下一块肉来!既然上峰让我们‘体念时艰’,那我们就自己想办法,‘就现有物资’把文章做大!”
“是!”师部内的气氛再次活跃起来。困境没有让这群百战余生的将士沮丧,反而激发了他们更强烈的斗志和创造力。既然指望不上后方,那就靠自己和这片大山,继续跟鬼子周旋到底。霍山的对峙,注定不会真正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