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歪打正着 (第2/3页)
给翻了个底朝天。
那灰尘大的,差点把他呛成个兵马俑。蜘蛛网糊了一脸,老鼠见了他都得愣一下,心想这俩脚的同类咋跑这儿抢地盘来了?
他吭哧吭哧地搬开一摞发霉的《文物》杂志,挪开几个散了架的榆木凳子,最后在一个最角落、最底层,靠着潮湿墙壁的地方,发现了一个用破麻袋盖着的、看起来沉甸甸的大木箱。
箱子没锁,但盖子扣得死紧,像是多年没打开过了。陈墨白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又是撬又是抠,终于,“嘎吱”一声令人牙酸的声响,箱盖被掀开了。
一股混合着陈年纸张、墨锭、还有淡淡霉味的复杂气息扑面而来。箱子里塞得满满登登,全是乱七八糟的旧书。有线装古籍,也有民国时期的石印本,更多的是五六十年代出版的印刷品,内容五花八门,从《怎样养猪》到《赤脚医生手册》,从《红旗》杂志到缺页的《三国演义》,简直是时代变迁的微型档案馆。
陈墨白叹了口气,感觉自己这通忙活大概率是白费力气。但本着贼不走空…啊呸,是探索到底的精神,他还是蹲下身,开始一本一本地往外掏,粗略地翻看。
大多数书都是普通货色,甚至有些页面都被潮气沤得粘在了一起。他的手上很快就沾满了黑灰,心情也从最初的期待变成了麻木的机械劳动。
就在他快要放弃,准备把箱子原样推回去的时候,指尖忽然触碰到箱底一个硬硬的、方方正正的东西。感觉不像书,倒像是个…盒子?
他精神一振,把最后几本《大众电影》扒拉开,果然,箱底躺着一个扁平的、用暗紫色硬纸板糊成的旧盒子,盒子上没有任何标签,边角都磨破了。
心脏没来由地多跳了两下。他小心翼翼地把盒子捧出来,吹掉上面的浮灰。盒子很轻,摇晃一下,里面似乎有东西。
打开盒盖,里面果然不是书,而是一沓用细麻绳捆扎着的、大小不一的散页。纸张极其粗糙发黄,甚至有些是烟盒纸、包装纸的背面,上面用毛笔、钢笔、甚至铅笔写着密密麻麻的字,画着各种奇奇怪怪的图案。
这是啥?废纸堆吗?
陈墨白解开麻绳,拿起最上面一张烟盒纸。上面用铅笔勾勒着一个极其抽象的人体图案,旁边标注着一些穴位似的点,还有箭头和看不懂的注释:“气走璇玑,过鸠尾,沉丹田…”“灵觉发于指尖,非力也,乃意也…”“遇煞气则滞,当以温玉导之…”
这…这怎么看着那么像《鉴古心经》里练气的法门?但更粗浅,更像…笔记草稿?
他又拿起一张包装纸,背面画着各种玉器的形状,旁边标注着:“和田仔料,气感温润如肥脂…”“俄料干涩,虽白无神…”“岫岩玉气杂,多有黑点阻滞…”这又像是《斫玉录》的补充?
他的呼吸渐渐急促起来,快速翻阅着这些散页。里面的内容极其庞杂零碎: 有记录各种不同材质古董(铜、瓷、玉、木、书画)所带“气感”差异的; 有描述如何通过调整呼吸和意念来增强或减弱感知强度的; 有记载遇到各种“异常气感”(如血煞气、墓葬阴气、诅咒怨念等)时该如何应对化解的; 甚至还有几页像是在研究不同古物之间的“气”能否相互影响、共鸣…
这根本就是一个前人的修炼笔记!而且看起来,笔记的主人也在摸索阶段,记录的都是最原始的感受和猜想,很多地方还打着问号,写着“待验证”、“此法凶险,慎用!”。
陈墨白看得如痴如醉,许多他自己在练习《鉴古心经》时遇到的困惑和模糊感受,在这本笔记里都找到了质朴而直接的描述和印证!这就像是得到了一位先行者的实验记录,虽然粗糙,却极其宝贵!
他翻到最后一页,那是一张相对完整些的毛边纸,上面用稍显潦草但有力的毛笔字写着:
“…余遍览群书,访遍同道,欲究物之灵性本源。然《鉴古》重神意,《斫玉》专材质,《辨伪》述技巧,皆有所偏。吾欲融会贯通,另录一谱,专述‘物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