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卷:钢铁人生 十六章、界碑 (第1/3页)
华中科技大学校史馆的全息投影在昏暗中无声闪烁,像一个个被唤醒的幽灵,讲述着这座学府跨越三个世纪的沧桑与辉煌。徐晓的指尖划过悬浮在空中的光影,数据流如星河般在他指间流转。一张泛黄的老照片逐渐清晰,像素点缓缓重组,仿佛时光倒流。
照片里,年轻的黄佬佬站在武汉重型机床厂的厂门前,身后是那个火红年代的标语与横幅。他胸前别着一枚闪亮的“技术标兵”奖章,工装洗得发白却整齐挺括,眼神里还闪烁着未被生活磨平的光亮,那是一种对未来的笃定与热情。
“这是1985年?”徐晓轻声问道,手指停在了照片边缘被撕去的部分。那片缺失的空白,仿佛一个时代的谜题,静静等待着被解答。
庞丽的视觉传感器掠过一丝微不可察的蓝光,【面部识别匹配度89%——松山湖基地门禁记录2052】的警告在她意识中一闪而过。她迅速关闭了提示,语气平静得听不出一丝波澜:“灰尘进入视觉传感器了。”这个拙劣的借口连她自己都不相信,但她必须保护这个秘密——那个关于1985年与2052年之间的神秘连接。
徐晓若有所思,目光落在照片后排的横幅上:“支援松山湖建设誓师大会1985.3.16”。他隐约记得父亲提过,八十年代,祖爷与一批武汉的精英技工南下东莞,参与建设了最早的机器人生产基地。那段历史如同被遗忘的代码,深埋在时代的存储盘中。
“走吧,东九楼的课要开始了。”庞丽轻声提醒。她的仿生皮肤在晨光下泛着健康的光泽,只有徐晓知道,那下面是精密的钛合金骨架和错综复杂的神经网络。他们是这个时代的异类,一个痴迷于过去的少年,一个承载着未来的机器。
武汉特有的潮湿晨雾,笼罩着爬满光合发电爬山虎的东九教学楼。这些经过基因改造的植物如同建筑的血管,不断吸收光能转化为电能,让整栋大楼在晨曦中微微发光。楼梯拐角,徐晓蹲下身,用校庆纪念钥匙扣里的微型工具,小心调整着庞丽膝关节的阻尼器。那是他父亲留下的工具,如今成了他与这个机器人之间最亲密的连接。
“你能不能别乱动?”他压低声音,手指灵活地转动螺丝刀,每一个动作都精准得像在完成一场精密手术。
庞丽歪着头,嘴角扬起标准弧度的微笑:“根据《机器人社交礼仪手册》,人类通常会对提供帮助的个体表达感谢。”她的声音温和却缺乏真实的情感波动,那是代码设定的礼貌,而非发自内心的感激。
徐晓正要回嘴,一声尖叫骤然划破晨雾。他们同时转头,看见一架印着“华科-大疆2045”的运输无人机正失控地朝地面俯冲,螺旋桨发出刺耳的哀鸣,而它的正下方,是抱着厚厚《机械唯物主义批判》的肖琴。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