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四十年再回首 > 1 长寿之乡

1 长寿之乡

    1 长寿之乡 (第2/3页)

河水之后,延年益寿却是真的!这就是如皋人普遍长寿的缘由。

    如皋的来历还有一个传说:昔贾大夫恶,娶妻而美,三年不言不笑,御以如皋,射雉,获之,其妻始笑而言。

    说的是公元前514 年,贾大夫为了避难,带着家人来到如皋。当时的如皋水网密布、水草丛生。

    贾大夫又叫贾南屏,是贾国的上大夫,业绩显著,深得帝王的恩宠。

    不过贾大夫生得很丑,妻子雷夫人却非常漂亮。雷夫人因丈夫貌丑,郁郁寡欢,三年不说不笑。

    有一天贾大夫带着雷夫人到水边的高地射杀野鸡。贾大夫一箭射出命中野鸡,雷夫人这才露出笑容开始讲话。后来人们便将贾大夫射杀野鸡的地方取名为如皋。“如”是动词,“去”的意思;“皋”指水边的高地,“如皋”意为“前往水边高地”。

    《今古奇观 · 女秀才移花接木》中诗曰:“他年射得如皋雉,珍重今朝金仆姑。”苏轼的诗中也有这样两句:“不向如皋闲射雉,归来何以得卿卿?”意为当初如果没有带你去皋泽打野鸡,回来后又如何能俘获你的芳心呢?

    一个自古崇尚权力的国度,士大夫娶美妻比比皆是,这个“娶”字里肯定有太多无奈和冤屈,使得美妻“三年不言不笑”。后来美妻的态度瞬间转变很让人深思,我不信是因其夫“射雉”并“获之”,毕竟平常的一次去芦苇荡狩猎,且猎获的只是一只小野鸡,仅此就能博美人一笑,实在牵强,更不足以使一直阴沉着脸的美妻就此回心转意。我认为让她屈从且接受命运的,不是“射雉”本身,而是“射雉”之地。

    从贾大夫在如城射杀野鸡算起,如皋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如皋名副其实。古人常说“皋地高亢,形如覆釜”。如皋像一口倒扣在地上的锅子,如城位于锅底,地势明显高于周边的地区。如皋每每面对特大洪水,不仅安然无恙,还能救济灾民。

    1931 年,江淮诸河大水,苏北地区一片泽国,如皋幸免于难,于是收容灾民,帮助他们在如皋渡过难关。

    作为“水边的高地”,如皋水网纵横交错,湖池散缀其中。江淮两大水系于此交汇,16 条河道通江达海。

    如皋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富,因水而长寿、因水而妖娆迷人。

    在如皋,长寿似乎成为了生活常态,“七十小弟弟,八十不稀奇。”如皋百岁老人常年保持在500位以上,每10万人口中的百岁老人占比,高出世界长寿之乡的标准两倍多。如皋人长寿的原因说法众多,没有定论,也无需定论。在我的家族里,祖辈当中有三人活过了一百岁,父亲今年也九十八了。如皋“长寿之乡”的名头,实乃不虚。

    记得我第一次去水绘园,一走进那里,就被其精致的建筑布局和奇异的园林设计深深折服,不亚于江南的其他著名园林。

    紧邻水绘园的是古澹园,这里收藏有非常稀有的千年盆景。园中展示的如派盆景技艺精湛,令人赞叹不已。

    而在水绘园中,还有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曾居住过的水明楼,虽然历史痕迹已然淡去,但其文化价值依旧存在。

    东大街是来如皋的必访之地。这是如皋仅存的老街区,尽管它的名气和繁华程度不如其他古镇,这里却承载着苏中地区特有的历史氛围。

    曾有海安人说过,海安石板街的青石板都被如皋人购走,铺设于如皋东大街。走在这些青石板上,你不仅能感受到历史的流转,也会对海安石板街的消失感到一丝哀愁。

    提及古镇,人们都会联想到温婉清丽的周庄、水墨淡雅的西塘、沉稳凝重的乌镇、大富大贵的南浔,而地处苏中水乡的磨头古镇,犹如“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小家碧玉,却并不为人们所熟知。

    磨头在如皋西南,关于磨头也有一段传说:

    相传五代十国时期,有个叫圩岸的地方,庄上住着一个李员外,生有一子三女,长子呆头呆脑,人称大呆瓜,娶了个媳妇却是个恶婆娘。小女儿名叫李三娘,端庄秀丽,知书达理,尚待字闺中。一天,李员外在家中祭祖,供桌上摆满了猪头、鸡鸭、水果等供品,堂上没人的时候,一个大汉忽然从供桌底下钻出来,捧住猪头就大啃大嚼。几个佣人发现后,一拥上前抓住便打。李员外出来后喝住家人,问他:你是何人,为什么来偷供品吃?那人答道,我叫刘知远,因在家无法生活,只能出来闯荡,刚才饿得实在没有法子了,才偷吃你家的供品,要打要罚随你的便。李员外见此人相貌堂堂,不像无赖之徒,就把他收留下来,过了些日子,又觉得他是个人才,就把女儿李三娘嫁给了他;可是李三娘的嫂子却想独吞万贯家财,就冷言冷语对待刘知远。李员外死后,更加变本加厉。刘知远是个有志气的人,一怒之下到郴州投军。嫂子转头又逼李三娘,限她每日白天挑水30担,夜里推磨到天明。这时李三娘已经怀有身孕,熬到要坐月子的时候,嫂子还不让她休息。一天晚上,大呆瓜给李三娘送饭,见李三娘推一步喘三喘,实在不忍心,就换三妹歇下来吃晚饭,自己帮着推磨。谁知道嫂子跟着来到磨坊,一见自己的丈夫帮李三娘推磨,劈手就将李三娘手中的饭碗夺下摔在地上。这时李三娘忽然感到腹中疼痛,倒在磨子旁边,眼看就要分娩,可嫂子却说她装病,拿起磨棒就要打。忽然天昏地暗,飞沙走石,从西南边刮来一股狂风,掀起屋顶,刮走磨盘,其中磨子的上半片就飞到今天磨头这个地方,正好有四个强盗在此吵吵嚷嚷地分赃,磨子不偏不斜地落下来,“噗通”一声,把四个强盗打得血肉横飞,鲜血染红了磨子,从此,这个地方取名磨头。旧时,庄上的居民对“飞来磨”敬若神明,认为它能扶正祛邪,是正义的象征。下片磨子又向东北飞了二里路才落下来,那块地方于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