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四十年再回首 > 10 我就是老板

10 我就是老板

    10 我就是老板 (第3/3页)

翻来翻去,所以叫翻砂工。翻砂工不仅仅只是翻砂,还要参与铁水熔化后的浇铸工作。

    开炉浇铁水的活苦不堪言!盛铁水的空包本身就较重,铁皮做的包罐里面搪了厚厚的耐火泥等保温材料,再加上一根长长的铁杆,本身就有十来斤重。里面再装满沸腾的铁水,少说也有四十多斤。铁水的熔点1200—1300度。如果不幸被烫伤,一辈子就完了。怪不得劳资科要发许多劳防用品给我呢,其实这些劳防用品不过是个形式,真有不慎很难挡得住1300度的高温铁水。

    也许是习惯而且麻木了吧,老工人们根本不在乎这种劳防用品,他们常常不穿工作服,光着膀子,任凭铁水四溅,照样谈笑风生。另外在这种工作条件下,即使寒冬腊月滴水成冰,赤膊干活也会汗如雨下,热得不要不要的。

    一段时间下来,我也入乡随俗,光着膀子赤着膊,在热气翻腾、火光耀眼、铁水四溅的车间里,扛着铁水包,深一脚浅一脚地穿梭来往,卖力工作。

    我们厂建有一个浴室,为了照顾全厂职工,下午4点以后就开放,可是我们翻砂车间晚上六七点才结束开炉,澡堂里的水早就浑了,水也凉了,于是我们把柴油桶去掉上盖,两边装上铁环,灌上大半桶水,放在已经达不到浇注温度的铁水上烧热,然后倒在一个大缸里,我们挨个跳到大缸里洗澡。现在想想,那才是真正的浴缸。

    我们车间还有两个翻砂女工,她们长得五大三粗,居然不避嫌疑,有时也跳到缸里洗澡。虽然我们注意回避,但这洗澡的地方不是封闭的空间,人来人往十分嘈杂,女工洗澡时很难做到不走光。不过看惯了也就习以为常了,没有人会嘲笑她们。

    女工不介意走光,可是领导介意!

    有天下班后袁科长到车间检查卫生,发现两个女工在缸里洗澡,他觉得有伤风化也不安全,于是从地上捡起一个铁块,象司马光一样把缸砸坏了。女工慌忙爬出来穿上衣服。

    浴缸漏水,我们以后只能去浴室洗澡。浴室离翻砂车间还有一段距离,冬天我们在车间浇铁水,光着膀子汗流浃背,去浴室时如果穿衣服吧,脏兮兮的穿不上身,如果不穿又要挨冻,为此我们经常感冒。

    在机械厂干了两年,我就退厂回家了。

    众所周知,我们如皋除了种麦种稻之外,还有一项副业收入就是栽培胡桑养蚕。蚕茧质量有好有差,好的十块钱一斤,差的五、六块。这天我去供销社卖茧,称茧报价的原来就是我的叔叔单祥彬。斤两他不好多报,不过价格都是十块钱一斤。同去的村民觉得他们的茧不比我差,可价格只有七、八块,有人表示不服。单祥彬慢条斯理地说:“就这个价,你爱卖不卖!”村民没办法,只好贱价卖给他。

    叔叔给我高价,我对他十分感激,晚上我买了两瓶二锅头,一斤猪头肉,俩个人边吃边聊。单祥彬劝我以后不要种麦种稻,专门种胡桑养蚕。他说除了自己养,我也可以到人家买,然后再卖给他,不管成色好坏,他一律给我最高价。我一听自然赞成。

    第二天我便到各村收茧,无论成色好坏都是八元一斤,到供销社卖十元一斤,一天我便挣了八百!

    有位老农不肯卖给我,非要去茧站卖给单祥彬,单祥彬只给他七元一斤。老农赌气不卖,当天送到我家,我给他八元一斤,第二天卖给单刚十元!这一季,我就挣了两万元。

    麦收之后,我把农田全部改种胡桑,又将以前生产队废弃的猪舍买下来作为蚕室。王大狗狮子大开口,连同猪栏、水缸向我要十万块钱,我答应他年底给钱,可是没到年底他就病死了。以后再也没有人向我要钱了。

    后来铁狗让我与他合办织布厂,利润平分;于是我和铁狗合资成立了一家环球纺织品有限公司。

    这时田大华已经当上了江阴被单厂的厂长,他将所有的老乡辞退,然后娶了位当地女子。我找到他,希望能将本厂生产的丝棉卖给他们;因为价格便宜货色又好,田大华满口答应。

    江阴被单厂原来生产的都是棉被,买了我们的丝棉之后,立即改为蚕丝被。

    蚕丝被推出之后,深受全国人民欢迎!

    凡是盖过的人没有不说好的,有人甚至一口气订了几床用来送给亲戚朋友,

    田大华让人在宣传单上写上让人购买蚕丝被的三大理由:

    1.贴身亲肤,轻盈舒适。

    2.防止潮气,呵护睡眠。

    3.轻柔保暖,不藏污纳垢。

    因为我与田大华以前是同事,铁狗总是怀疑我弄虚作假,我又没办法自证清白。后来我索性把厂房和机器都卖给他,让他自己和田大华联系,而我则是到无锡开了家汽车零件修配公司。

    女儿长大后,新兰也带她来到无锡,我们一起经历了买房的艰辛,一起度过了工作的低谷,也一起享受着生活的点点滴滴。

    现在的乡村几乎成了一座荒村。倾颓的房屋,荒草丛生的村路。那里几乎成了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的部落。更有临近的一个村子,已经被彻底夷为平地。举村搬迁入新址,原来鸡犬相闻的村庄,变成了稻田之海的一部分,只有在偏僻的角落残存着一两片瓦砾,还在证明着这里曾经有过的人烟。我曾经居住过的乡村,在夜晚,稀疏地亮着灯光。和无垠的黑暗比起来,这灯光似乎太过暗弱,随时都能被吞没。

    这情景似乎很适合写伤感的怀旧诗句,事实上,也有很多人在写着。

    我的乡村正在走向没落,但我绝不因此而伤感。

    我曾在城市的某个角落邂逅我的乡亲。他们悠闲地漫步在城市的街道,虽然举手投足一颦一笑,总能感受到他们乡土的气息,但大多时候,已很难区分他们的身份。我们坐在城市的角落,说起并不遥远却让我们用了几十年的时光才走出来的乡村,其实我们并没有伤感——或许我们天生就不是诗人。我们也说起其他的乡亲,那些在更遥远的城市奋斗的人们,他们现在在城市里从事着各种各样的工种,也许他们会记得,也可能根本就不知道,很早以前,他们这种漂泊在城市里的族群,被人称作盲流,四处躲避官方的盘查与追捕。那时,一个乡下人,连在城里漂泊的权利都没有。

    也听到过一种声音,说村落正在消失,我们正在失去乡愁。我不知道他的根据是什么。对于我来说,这里的土地埋着我的祖先,这里的荒草收藏着我童年的足迹,这里的树木记录着我曾经的梦想。乡愁永远都在。

    当我们把一只蝴蝶制作成标本的时候,我们可以欣赏蝴蝶的美好形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美妙,还一厢情愿地说,这只蝴蝶因此获得了永恒。但我想,这肯定不是蝴蝶的想法。蝴蝶也许更愿意在花间飞舞,采食花粉,或者遇见另一只蝴蝶,然后,默默离开,完成蝴蝶的一生。也许短暂,但真实而快乐。

    宁静,安详,与世无争,风景如画。这都是外界一厢情愿贴在乡村头上的标签。只有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人,才知道沉重而又带有歧视的生活一直是他们挥之不去的噩梦。所以,既然离开了农村,就再也不想回去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