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定量模型 (第2/3页)
速写下几个关键参数:
【一:需供养总人口】:估算青壮劳力约400人,栅栏外老弱妇孺约600人,镇内原有居民及守军约300人。总计约1300人。
【二:可用粮食总量】:粮行现存各类粮食折合粟米约200石。此为不可再生资源(短期内),需计算可持续天数。
【三:每日最低生存热量需求】:根据此世界凡人身体基础代谢估算,维持基本生命活动,每人每日需至少摄入相当于1.5升粟米粥的热量(约合粟米0.3升)。
【四:劳动附加消耗】:参与重体力劳动之青壮,每日需额外消耗,约合粟米0.2升。
她书写速度极快,数字清晰准确,仿佛早已刻印在脑中。苏源和墨尘都看得有些愣神,尤其是那些他们从未见过的计算方式。
“基于以上参数,建立模型:
每日粮食总消耗量 = ( 栅栏外老弱妇孺+ 镇内原有居民及守军) * 每日最低生存热量需求 + 青壮劳力* (每日最低生存热量需求+ 劳动附加消耗)
代入数值: (300 + 600) * 0.3升 + 400 * (0.3 + 0.2)升 = 270升 + 200升 = 470升/日 (约合4.7石粟米/日)
粮食可持续天数 = 200石 / 4.7石/日 ≈ 42.5天”
算到这里,她顿了顿,看向苏源和墨尘:“这意味着,在不考虑任何新粮源,且严格按此标准配给的情况下,现存粮食最多可支撑所有人42天。但这是理论极值,需预留缓冲应对突发状况,故实际应按35天规划。”
苏源听到这个数字,脸色稍缓。一个多月的时间,或许能找到转机。墨尘则更关注那严格的配给量:“每日仅0.3升粥?这…仅能吊命而已。”尤其是对需要干重活的青壮,0.5升也远远不够。
“是的,此为生存底线配给。”云芷毫无波澜地确认,“目的非让人饱腹,而是维持其基本生存能力,避免系统因资源耗尽而提前崩溃。饥饿感会持续存在,但不会致死。这是当前约束下的最优解。”
残酷,但真实。
接着,她开始阐述具体的分配和管理方案:
“一、分级配给:劳动者每日0.5升份额,非劳动者每日0.3升份额。严格区分,公示标准,减少不公怨言。”
“二、定点定时分发:于镇外空地设立唯一分发点。每日仅一次,过时不候。由墨先生组织兵丁及部分可信镇民维持秩序。”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