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工学学堂 (第2/3页)
“学制: 半年一期,考核合格者,分派至各司任职或进入更高阶培训。”
这完全是一份针对基层技术和管理人才的速成培训大纲,充满了实用主义的色彩,与传统的科举教育截然不同。
苏源看着这份计划,眼中放出光来。他立刻明白了其中的巨大价值!这能系统性地解决底层人才匮乏的问题!“先生大才!此乃百年大计!苏源全力支持!要人给人,要地方给地方!”
消息传出,却引发了不同的反响。
墨尘深表赞同,他深知合格吏员和士官的稀缺。
部分老派文人则暗自撇嘴,认为这种不教圣贤书、只教“奇技淫巧”和“刀笔吏术”的学堂,不成体统。
许多百姓也将信将疑,觉得读书是遥远的事,还不如让孩子早点下地干活或学门手艺实在。
云芷不为所动。她亲自挑选了一处废弃的祠堂作为校舍,从流民中招募了一位屡试不第、但精通算数、心思灵活的老童生担任首位“教习”,又调拨了少许粮食作为“助学津贴”,吸引贫困家庭送子入学。
开学第一日,稀稀拉拉只来了二十几个少年,大多面黄肌瘦,眼神中充满了好奇与茫然。
云芷亲自出席了简陋的开蒙仪式。她没有讲什么大道理,只是平静地告诉这些孩子:
“于此地所学,无法让你们科举高中,光宗耀祖。”
“但可让你们未来能看懂契约,不被欺瞒;能算清工钱,不吃亏;能有一技之长,在这乱世安身立命,甚至…成为管理者,而非永远被管理者。”
“知识,是一种力量。而我将赋予你们最初的力量。”
话语朴实,却直指生存核心。孩子们似懂非懂,但那句“安身立命”、“成为管理者”却悄然种入了心田。
学堂的教学艰苦而高效。没有风花雪月,只有枯燥的识字、演算、背诵律条、练习画图。云芷甚至亲自编写了图文并茂的《常用千字文》和《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