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陌上风吹不识君 > 第 27章 十年寒窗喜题名

第 27章 十年寒窗喜题名

    第 27章 十年寒窗喜题名 (第2/3页)

堤坝以防洪涝,使水旱无虞。”

    末场论说文 “民生为本”,我开篇明义:“国之兴亡在民心,民心向背在民生。昔桀纣残民以逞,失其国;汤武顺天应人,得天下。民生者,非仅衣食,更在安宁。秦征发无度致陈吴起义,轻徭薄赋而百姓归心。故当减苛捐以宽民力,设常平仓以平粮价,兴学校以明人伦。百姓有恒产则有恒心,有恒心则天下安。”

    写完我放下笔,手腕酸痛得几乎抬不起来,却觉得心中畅快。

    我望着窗外渐渐西斜的日光,若此策能被考官看中,或许能为大晋的百姓带来一丝希望,能让娘和张大叔这样的寒门之人,过上安稳的日子。

    走出贡院,阳光有些刺眼,晃得人眼睛发花。我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寻找着张大叔的身影,远远地就看到他踮着脚张望,鬓角的白发在阳光下格外显眼,像落了层霜。看到我出来,他高兴地挥手:“臣儿,这儿呢!” 我快步走过去,他连忙接过我手里沉甸甸的考篮,掌心的粗茧蹭过我的手腕,带着熟悉的暖意,那是常年劳作留下的温度。

    “考得怎么样?” 他凑近了问,眼角的皱纹里都藏着期盼,说话时嘴里呼出的白气在空中凝成小雾。我望着陆续涌出的考生,有的眉飞色舞地和家人说着考题,有的垂头丧气地踢着路边的石子,笑着摆手:“不好说,周围考生看着都胸有成竹,四书五经的题考得偏细,我尽力便是。”

    张大叔见我神色平和,便不再多问,只是拍了拍我的后背:“出来就好,咱们先找个地方歇脚,我在槐树下给你占了个好位置。”

    我们没再找客栈,依旧在贡院后街的老槐树下安身。这棵槐树有些年头了,枝繁叶茂,正好能遮风挡雨。张大叔从牛车上卸下半捆干草,铺在地上:“委屈你了臣儿,等放了榜,叔带你去吃聚福楼的红烧肉。”

    接下来的三天,日子过得格外拮据。

    我把娘给的碎银小心分成几份,用布包了三层藏在怀里,每天只敢买两个冷馒头、一碟咸菜,就着街边的井水充饥。

    张大叔则去附近的货栈帮人卸货,扛大包、搬木箱,换些铜钱买米煮粥,粥里只飘着几粒米,大部分是野菜。

    “叔年轻的时候能扛两袋面粉跑三里地,现在老了,这点活计都累得喘。” 他揉着腰笑道,可我分明看见他额头的汗珠和泛红的眼眶。

    夜里我们就裹着旧棉袄靠在牛车上,听周围考生议论考题。

    “今年的策论考‘农桑利弊’,可把我难住了!”“我倒是对答如流,就是诗赋差了些火候。” 偶有没考好的学子哭着离开,抽噎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空气里都带着些焦灼的气息。

    我把剩下的积蓄都用来买了笔墨纸砚,在槐树下借着马灯的光温习书籍,既是打发时间,也是给自己找点寄托。

    张大叔见我坐得住,常笑着说:“这股子韧劲,随你娘。当年你娘带着你逃难,一路上没少受委屈,却从没掉过一滴泪。” 有次他卸完货回来,手里攥着块桂花糕,油纸都被汗水浸透了,硬塞给我:“货栈掌柜家孩子过生辰,赏的!你尝尝,沾沾喜气,保准能中!”

    糕点甜得发腻,我却吃得眼眶发烫,把一半分给张大叔,他推不过,掰了一小块含在嘴里,说:“真甜,比蜜还甜。”

    终于熬到放榜那日,天还没亮,贡院外墙就挤满了考生和家人,黑压压的一片像潮水。

    我和张大叔挤在人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