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从逃妾到开国女帝 > 8 第八章 自荐

8 第八章 自荐

    8 第八章 自荐 (第3/3页)

马车,车夫清一色的面黄肌瘦,却堆出笑脸,争先恐后地迎上前——

    “客人要去哪?打尖还是住店?”

    “汴梁城是我的地头,最熟悉不过。”

    “若是做生意,便往西城,酒楼茶肆都在这一带。若要求官,得往东城,那边景致好,达官贵人们都爱在那儿开府。”

    萧二越过热情揽客的人头,走向一位沉默寡言的中年男人,出钱雇了他的马车。很快,马车越过一众羡慕嫉妒的视线,往汴梁城而去。

    崔芜在江南长了十余年,出门的次数屈指可数,好容易逃脱牢笼,血液里的冒险因子立刻耐不住寂寞。

    她仗着自己改了男装,小心揭开一角车帘,巨大的阴影盖顶压下,那是汴梁城饱经风霜的厚重城墙。

    崔芜屏住呼吸,瞧着巡视城门的兵卒,自心底生出一股战栗。

    不是出于畏惧,而是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兴奋。

    进城的花销是一串铜钱,崔芜先是讶异,转念一想就明白了:乱世战火如潮,流民则像是被潮水冲散的蝼蚁,一窝一窝堵不住也拦不了。

    这些人在古代被称为“逃户”,若是前朝尚在,自有雷霆手段应对。可眼下政权林立、藩镇割据,谁也没这个精力严防死守。

    倒不如叫百姓们破财消灾,毕竟捞在手里的实惠才是最要紧的。

    崔芜对汴梁的印象大多来自于影视剧中的“东京”,那是一个时代的繁华剪影,汴河水倒映着灯火流金,两岸的店铺与叫卖声开启了《清明上河图》的画卷。

    想象很美好,现实却太骨感。

    此时的汴梁还未经过大一统王朝的悉心治理,频发的动乱与兵祸极大破坏了民生。纵然一国都城不至于像寻常城镇一般屡遭洗劫,却不难看出经济的萧条与凋敝。

    沿街店铺颇有一些,酒楼茶肆也不少,电视剧里摩肩接踵的繁华场面却不用指望。偶尔有饰金翠幔的马车疾驰而过,不是晋帝亲眷,就是新近得宠的官员勋贵。

    崔芜看罢,没了兴致:“也就这样了。”

    萧二原是靠着车壁闭目养神,闻言睁眼:“也就如何?”

    “一个政权想成气候,无非三样:兵、钱和人,”崔芜漫不经心地说,“晋帝能拿下中原之地自立为王,麾下劲旅想必不俗。但他将幽云十六州送与外族,失了北境屏障,一旦外族南下,势必会陷入无险可守的窘境,再精锐的队伍也去了三成战力。”

    “且有才之士大多不缺傲骨,他背着儿皇帝的名头,卑躬屈膝自甘称臣,真正有才的智能之士不会投他,人才和人心也不必想了。”

    “剩下的,就是钱。”

    崔芜撩开车帘,示意萧二往外看:“汴梁乃是都城,一国最繁华之地尚且如此凋敝,连行商走卒也瞧不见几个。方才经过粮行,我留意到粟米价格,竟比江南稻米还要高出三分。”

    “米价为一地价目的晴雨表,可知晋都物价居高不下。盘剥至此,百姓手里能有几个余钱?又能向朝廷缴纳多少税收?”

    “长此以往,国库如何能够丰盈?”

    崔芜不用看都知道,对面的萧二正用怎样的目光打量自己。她生于乡野、长在楚馆,会些琴棋书画是本分,可方才那番话已经远超风尘女子应有的眼界与阅历。

    然而崔芜有自己的盘算。

    她深知乱世如深渊,吞一个毫无自保之力的女子毫无痕迹,想要乱世求存,最好的打算便是选一方豪强,攀附其上安稳度日。

    但“攀附”也讲究筹码和策略,光凭医术还是太浅薄。崔芜不想走以色侍人的老路,只能拼命展示眼界才学,只差把“我很有料,还不三顾茅庐悉心求教”一排字刻在脸上。

    她这点小心思,萧二心知肚明,却不置可否,只淡淡一笑就重新闭上眼。

    崔芜:“……”

    是她表达的太含蓄,还是这姓萧的眼神不好使?

    看在对方一路照拂的份上,崔芜深吸一口气:不急不急,来日方长,反正要跟他一路,有的是机会自我推销。

    这般想着,马车在街边停下,崔芜极利落地跳下车,跟着萧二拐进一条小巷。

    不料眼前男人脚步骤顿,她一时收不住脚,险些照直撞上去。

    萧二极敏捷地让开半步,又拉住险些绊倒的崔芜。后者抬起头,就见背光墙根处滑落几抹刀痕,依稀是一把弓弩的模样。

    崔芜心念电转,看向萧二:“这是你的人留下的?”

    萧二皱眉不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