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华娱:从96年加入正规军开始 > 08:都是哥们

08:都是哥们

    08:都是哥们 (第2/3页)

笑容:“小王导客气了,以后有活儿随时招呼。”

    他们虽是厂里人,但赚外快的机会谁也不嫌多。

    接着又给许灵和那三名来帮忙搬东西、打杂的子弟小工日结了工资。

    许灵拿着钱,笑靥如花道:“盛子,以后有这种好活儿,可别忘了姐姐我!”

    那三个小工本以为是来打白工,等拿到日结酬劳后,瞬间喜出望外,连连道谢,表示随时听候差遣。

    至于王盛、陈良、猴子、大刘、小兵这几个公司的“正式员工”,他们每月都有一千块的保底工资。

    而像今天这样出外景的大活儿,则会额外记录“工分”,根据岗位不同,折算成奖金,月底结算,实行多劳多得。

    这是王盛定的规矩,既能控制成本,也能激励大家。

    打发走外人,王盛几人才真正松懈下来,累得几乎瘫倒。

    摄录一体的摄像机是真不轻,足足七公斤,拎着走一圈都嫌累。

    ……

    回到家,母亲张秀兰已经做好了晚饭。

    简单的炒青菜、土豆丝,还有一小碟腊肉。

    “听说你们今天跑了一天?怎么样啊?”张秀兰一边给儿子盛饭,一边打量着王盛脸上的倦色。

    “还行,该拍的都拍完了。”王盛扒拉着饭菜,含糊地答道。

    “哎,你说你,好好的厂里工作不去争取,非要去受这个罪。要是累坏了身子可咋整……”王母又开始絮叨,语气里充满了矛盾,既怕儿子没出息,又真心疼儿子辛苦,“那五万块钱,可得仔细着花……”

    王保国闷头喝了一口粥,插了一句:“孩子干正事,你唠叨啥。吃饭。”

    王盛听着母亲的絮叨,也没多说话,只是默默吃饭。

    ……

    一夜无话。

    次日一早,王盛就带着昨天拍摄的所有Betacam SP录像带,来到了北影厂的剪接车间。

    1996年,录像带剪辑远非后来的数字非编那么方便。

    Betacam SP是分量模拟信号,剪辑需要专业的对编机。

    通常由一台放机用来播放素材带、一台录机来录制母带和一台编辑控制器组成。

    剪辑过程是线性的、物理的。

    剪辑师需要先在放机上找到要用的镜头的入点和出点,在录机上找到母带上要插入位置的入点,然后通过编辑控制器控制两台机器同步预卷、播放,在准确的时刻,录机开始录制,将放机上的信号复制到母带上。

    这个过程无法随意调整顺序,一旦录制完成,除非从头再来,否则很难修改中间部分。

    ……

    王盛走进剪接车间,这里充斥着一种独特的味道——混合着老式机器散热、胶片尘埃以及一丝若有若无的防潮剂的气味。

    车间里很安静,只有机器低沉的嗡鸣和偶尔响起的磁带快速进退的“嘶嘶”声。

    几位老师傅正戴着老花镜,专注地对着编辑控制器的屏幕,手上熟练地操纵着搜索盘。

    王盛知道,直接找当班的老师傅可能效率不高,而且他需要的剪辑量不小,还可能反复修改。

    他目光扫视,最终落在了车间尽头的那间主任办公室。

    敲了敲门,得到允许后,王盛推门进去。

    剪接车间的孙主任是个五十多岁的中年人,头发梳得一丝不苟,正戴着眼镜看报纸。

    “孙主任,您好,我是运输车间王保国的儿子,有事打扰您一下。”王盛脸上堆起礼貌的笑容,同时将手里那条用报纸仔细包好的“金桥”烟轻轻放在办公桌一角。

    这烟不算顶贵,一盒12元,但也是拿得出手的“办事烟”,关键是量足,送一条。

    孙主任从老花镜上方抬起眼皮,瞥了一眼报纸包,又看了看王盛:“原来是你小子啊……”

    “是我是我,孙主任您好记性。”王盛赶紧应道:“我叫王盛。有点活儿想麻烦咱车间,借用一下对编机。”

    “哦?私人活儿?”孙主任放下报纸,语气不咸不淡。

    厂里设备原则上不对外,但私下接活补贴家用,只要不过分,大家也心照不宣。

    “算是厂里支持的试点项目,韩厂长点头的。”

    王盛适时抬出韩三坪,然后详细解释了一下:“拍了个广告片和一些素材,想剪出来。时间比较紧,怕自己手生耽误机器,还想请位师傅帮帮忙指导一下。”

    听到“韩厂长点头”,孙主任的表情缓和了些。

    他掂量了一下那条烟的份量,又看了看王盛:“设备用可以,得按小时算损耗和电费。至于人手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